中国古代最普遍最实用的砚台材质是石砚
砚,是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一,是磨墨器,又称砚台、砚田、墨池、墨海、墨盘。
古人起初直接用笔蘸石墨写字,后因书写不便,于是将石墨在铜、铁、玉、石等较坚硬的器物上研磨成汁,再蘸以书写。
所用的砚品中以石最为普遍,是为砚石。
殷商时,陶制砚台开始生产应用。由于研磨出的汁细腻浓郁、均匀润泽,后人在实践中最终选择了石、陶、玉等几种材质做砚。其中最普遍、最实用的仍是石砚。
中国的石砚经过秦汉、魏晋、至唐宋,进入了辉煌时期,开始了用广东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的端石、安徽歙州(又称作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新安江上游,所辖地域为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的歙石、甘肃临洮(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的洮河石制砚台的历史,相应地出现了著名的端砚、歙砚、洮河砚,史称“三大名砚”。
清代末期,又加入了山西绛州(今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的澄泥砚,合称“中国四大名砚”。
除四大名砚之外,我国古代尚有山东“鲁砚”、宁夏“贺兰砚”、江西“金星砚”和“罗纹砚”、吉林“松花砚”等名砚,均为古代文人士子所习见乐用。
砚石贵润泽,端、歙石之所以宜于制砚,是因为当地的石块长年浸润于溪水之中,润泽光滑,有利于下墨、发墨。
鉴别砚石,应以是否润泽有光为首要鉴别标准。
其次,砚石以肌理细腻、均匀者为佳。此类石质不损笔毫,对于笔的使用与保养有利。
如果砚石表面凸凹不平,使用时必定磨损笔端。同时,肌理均匀、细腻的砚石无疑利于墨的均匀分布并被笔吸收。
其三,选用砚石时应注意石质不宜过坚,亦不且太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