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黄釉鸱吻出土于广州市
2008年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挖掘出土距今1000多年历史的黄釉陶鸱吻。这件鸱吻复原高度近1米,宽约80厘米,重约六七十斤,全身刻鱼鳞纹,背部刻羽翼,龙爪凤尾,身下刻云气纹,全身施金黄色琉璃釉,造型敦实,线条流畅。
这是目前广东考古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釉陶雕塑鸱吻,比陈氏书院(陈家祠)屋顶上的石湾釉陶鸱吻要早950年,比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山西华严寺大殿琉璃鸱吻还要早近100年,是全国现存最早的大型黄釉鸱吻。
鸱吻最早称作脊尾,中唐以后改称鸱吻,是中国古代大型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物,用来表示这类建筑的重要地位,有辟除火灾之意。它起源于宫殿正脊两端之饰,雄踞屋顶最高处,气势雄伟。除了宫殿之外,寺庙、衙署正门及城门楼顶也可以用,它的高度、重量与房屋的性质、大小有关。
这件文物是在南越国宫署遗址进行常规性考古挖掘时,在离地面2米深的南汉国两座大型宫殿台基之间的废弃堆积中发现的。考古人员根据这件鸱吻的出土位置、规模和样式等,初步断定它是南汉皇帝的寝宫或皇后宫殿上的装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