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的博士是谷超豪

20世纪50年代,是中苏两国关系蜜月期,中国向苏联派遣了数以万计的留学生。当时,能去苏联留学者,多为各个领域又红又专的知识精英。通过几年的刻苦攻读,不少留苏学生获得了副博士学位,但获得博士学位的则寥寥无几。在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留苏学生中,仅有谷超豪、杨福愉、吴旻、侯云德、张启先、高景德6人获得博士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谷超豪,是第一个获得莫斯科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艰难成行的副教授

1951年4月,时任浙江省科协党组书记的谷超豪,以全国科联代表的身份前往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出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回国时,代表团顺访苏联,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再一次激起了他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谷超豪希望自己将来能有机会去苏联留学。同年7月,谷超豪到北京参加留苏考试,后查出患有轻度肺结核,未能成行。1952年6月,谷超豪到上海参加留苏预备生考试,8月左右到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报到学习。当时流传着一种说法,叫做“够得上人党条件,不一定够得上留苏条件”。留学生的派遣工作,事关新中国的未来,必须遵循严格的选拔标准和工作程序,所有留苏人员都得过学习关、政审关和体检关,以确保遴选出最可靠、最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951年那一次是体检不合格,而这一次谷超豪因所谓的“历史问题”又未能通过政治审查。1953年8月,谷超豪回到教学岗位,随恩师苏步青来到复旦大学,担任数学系讲师。

1956年,新中国的公派留学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争取多派研究生,少派高中毕业生”成为这一时期留学生派遣工作的指导方针。与此同时,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有了重大调整,开始由培养专门技术人才逐渐转变为培养高级师资和科研人才。从1957年起,派遣到苏联留学的研究生,一般都要具备两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1956年,年仅30岁的谷超豪破格晋升为复旦大学数学系副教授,完全符合教育部规定的赴苏进修教师留学资格。

1957年5月,高等教育部批复同意谷超豪以副教授的身份赴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8月,谷超豪乘上了从北京开往莫斯科的列车。列车途经吉林长春,长春是个大站,车子要停靠好一些时候。当时,谷超豪的妹妹谷月卿在长春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工作,兄妹俩约定在车站见个面作告别。谷月卿至今还记得,那一天火车到站后,谷超豪穿着平时的工作服就下了车。她一看,顿时傻了眼,二哥怎么穿成这样?又脏又乱的,哪里像是要出国呀?她问谷超豪:“哥哥,你怎么这么忙啊!穿成这样就出国了?”谷超豪解释说:“我忙得不得了,等火车开了我再换衣服。”在那个时代,尽管物资十分匮乏,但凡公派出国人员,均由国家提供必须的生活用品。留学生每人都有一套西装,因为苏联比较冷,还特意发了棉大衣。可谷超豪这位堂堂的复旦大学副教授,赴苏联留学进修,竟然忙得连衣服都来不及换,穿着打扮随随便便地就这么“迈”出国门了。

兼修偏微分方程理论

莫斯科大学是苏联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高等学校。其力学数学系是全世界最大的数学研究中心之一,集中了苏联科学院大约三分之一的数学院士。苏联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与西方数学界仍保持着一定的交流,国际数学界几何学权威、法国数学家E.嘉当院士曾三次前往苏联讲学。临行之前,谷超豪向老师苏步青拜别。苏步青特意叮嘱谷超豪,希望他能在E.嘉当的无限连续变换拟群理论上有所突破,而且不要局限于微分几何,要跨出去投入到偏微分方程的研究之中。

在莫斯科大学,谷超豪师从著名数学家菲尼可夫教授和拉舍夫斯基教授,学习微分几何。菲尼可夫和拉舍夫斯基,分别主持两个讨论班,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略有差异,属于不同的微分几何学派。系里让符超豪选择参加其中一个讨论班,谷超豪的决定却出乎大家意料,他说:“我希望能同时参加两个讨论班。”这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承担更为繁重的科研任务,每天需要连续工作12个小时,还从来没有学生这么做过。但谷超豪有这份自信,他在数学研究上是有天分的。早在浙江大学数学系求学期间,他就同时参加了苏步青和陈建功两位教授分别主持的两个讨论班,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浙江大学相比,莫斯科大学有着更为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谷超豪希望乘着这个难得的进修机会,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最新的方法。菲尼可夫和拉舍夫斯基两位教授,对谷超豪的天赋与才干也非常欣赏。无论他在哪个讨论班上作学术报告,两位教授都会亲临现场旁听,他们都把谷超豪看成是自己“学派”中的人。

在学习微分几何的同时,谷超豪时刻没有忘记苏步青的嘱托:“不要局限于微分几何,要跨出去投入到偏微分方程的研究之中。”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谷超豪敏锐地意识到偏微分方程作为数学和物理科学、工程科学沟通的桥梁对于国防建设的重要性。于是,他在完成规定课程之余,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偏微分方程,还特意参加了以莫斯科大学校长彼得罗夫斯基院士为首的偏微分方程讨论班。莫斯科大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那里有很多高水平的专门课程。第一个学期,谷超豪选读了盖里芬特通讯院士和奥列尼克教授的两门课程,都是关于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间断解的。后来又听了拉舍夫斯基教授关于场论的课程。由于力学和数学属同一个系,谷超豪还旁听了一些流体力学的课程。这些课程,对于他后来的研究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回国之后,谷超豪立即在复旦大学主持开设了“拟线性双曲型方程讨论班”,带领学生投入了以空气动力学为背景的偏微分方程研究。耶个时候,谷超豪在微分几何研究领域已经接近了学术的巅峰,若是继续努力将会有更大的成就。但上世纪50年代末,国家正在搞“两弹一星”,从事偏微分方程研究正是国家战略的需要。谷超豪认为自己有能力也有责任带领学生填补国内在偏微分方程领域的空白,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复旦逐渐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偏微分方程研究重镇。

莫斯科大学留学生活

与国内相对贫乏的物质条件相比,留学生在苏联学习期间的生活条件较为优越,苏联政府和人民对中同学生也给予了很好的照顾。莫斯科大学位于郊区列宁山上,学生宿舍设施齐备,凡是研究生、进修教师、高年级的学生每人一间。这在苏联是很特殊的,据说这是遵照斯大林的命令。从学生宿舍的窗户向外望去,可以饱览大学城的景色。在优美的花园中央,耸立着莫斯科大学创始人罗蒙诺索夫纪念碑。谷超豪在这里学习的时候,常常会想起罗蒙诺索夫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研究天才和探索精神,给后辈学人留下了榜样。学校的教员和同学对谷超豪更是关怀备至,从生活、学习到文化体育活动,只要发现有一点困难,都会非常主动热情地来帮助他。普通的莫斯科市民对中国同志也特别友好,在大街上,在公共汽车站上,在地铁车厢里,随时都能碰到问好的人群,到处都能感受到苏联人民对中国的友谊。苏联同志的关怀与帮助,令谷超豪非常感动,成了推动他刻苦学习的一股力量。

苏联当时的物质条件要比国内优越得多。不仅实行全民公费医疗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包括留学生在内的外国人,看病、念书都不要钱,甚至在学校吃饭也不用钱。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属于甲等供应城市,商品相对比较丰富,什么都能买到。苏联政府非常重视文化艺术,在莫斯科,到处都是剧院、影院和博物馆,学校自己组织的娱乐活动也很多。那时,中国留苏大学生的助学金一个月有500卢布,研究生有700卢布,生活上比较舒适。当然,毕竟是在远离故土的异国他乡,生活上总有那么些不习惯。有的留学生吃不惯面包、洋菜,喝不惯牛奶、咖啡,想吃大米饭,就得自己做。部分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宿舍,配有独立的厨房,可以自己下厨,时不时能打打牙祭。几年下来,有的学生还练就了一手好厨艺。谷超豪在生活上不太讲究,吃的方面更不会挑剔,因此没像其他同学那样学会自己烧饭做菜。但是,苏联的冬天实在太冷了,许多俄罗斯人靠喝伏特加酒取暖。在俄语中,伏特加(vodka)一词即源于“水”的发音“Voda”,意为“生命之水”。在苏联留学期间,为了抵御严寒,谷超豪学会了喝高度数的烈酒,而且还练就了一副好酒量。

远离家乡,更难耐的是孤独和寂寞。1957年1月,谷超豪与相恋多年的师妹胡和生结婚。8月,谷超豪就离开新婚的妻子,来到了苏联莫斯科大学。两地分居,相隔万里,他们只能通过书信传递彼此的相思之情。1958年,胡和生提出赴苏联探亲,学校领导批准了她的莫斯科之行。胡和生和谷超豪一样,也是把科研工作视为生命的学者。于是,探亲变成了访学,在短短一个月内,胡和生硬是读完了几大本有关广义相对论、弹性力学的英文、俄文原版学术专著。她还在谷超豪的帮助下,抓住一个机会,跟拉舍夫斯基作了一次难忘的学术长谈。此外,谷超豪带胡和生去瞻仰了列宁墓,参观了一些公同和博物馆。两人还忙中偷闲,到美丽的列宁格勒去旅行了一趟,4天里把市区和郊区各个游览处玩了一遍。这次探亲也算是一次迟来的蜜月吧!

直接申请博士学位

在出国之前,经与苏步青商量,谷超豪已经确定以“无限连续变换拟群”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这一领域是19世纪数学大师S.李和20世纪著名几何学家E.嘉当发展起来的,南于难度高,所以发展缓慢。谷超豪赴苏之前,就听过苏步青以E.嘉当所著的《黎曼几何》为教材的课程,也精读过这本书的法文版。出于对E.嘉当的思想和方法的兴趣与感悟,加上莫斯科大学的优越学术环境,谷超豪很快就得出了一系列最新的成果。他每隔两三周,就在讨论班上作一次学术报告,深得同行们的赞赏。过了一年时间,谷超豪就写出了好几篇论文,后来这些文章总结成为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论变换拟群的某些通性及其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1958年6月,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拉舍夫斯基教授认为谷超豪这一年的科研成果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建议他向学校提出申请,参加博士学位答辩。菲尼可夫、拉普切夫几位老师也都是这个意见,希望谷超豪能直接申请莫斯科大学的博士学位。

在苏联,晋升教授要求有博士学位,它不是读完研究生就可获得的,研究生毕业只能获得副博士学位,它相当于西方国家的博士。一般在副博士后毕业若干年,只有学术上卓有成就者,才可向南知名学者主持的博士点申请,提交博士论文,然后经国家答辩委员会答辩通过后授予博士学位。撰写博士论文工作量很大,需要花费的时间很长,难度也是很大的,一般论文答辩后都可以发表成为专著。不少学者往往是白发苍苍才获此殊荣,全苏联各专业拥有博士学位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而且,申请苏联莫斯科大学的博士学位,已远远超出了谷超豪的进修计划,甚至还牵涉到对外关系问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遵守严格的组织纪律,谷超豪为此专门向留学生党支部作了汇报。后来,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党委派专人向校方询问有关情况,并征求了教授们的意见,同意谷超豪依照导师的建议进行博士答辩。

1959年5月,苏联高等教育部批复同意谷超豪的博士答辩,时间定为6月5日。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化了400卢布,赶印150份谷超豪论义摘要的小册子。同时,为了让更多的人米参加这次答辩会,还在5月27日的《莫斯科晚报》上刊登了公开举行博士答辩会的公告。

1959年6月5日下午4时,在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1408教室,谷超豪博士学位答辩会如期举行。首先,谷超豪根据自己的论文大纲作了综述报告。之后,正式评论员、物理数学学科教授古列维奇、拉普切夫和拉舍夫斯基分别发言。答辩人谷超豪就正式评论员所提问题一一作答。最后,29位答辩委员经过秘密投票,以全票通过,决定授予谷超豪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同时,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学位委员会宣布决议如下:

谷超豪的学位论文对变换拟群理论做出重要贡献。作者通过大量复杂和精细的研究,在论文中得出诸多有力的原创结论。该论文符合申请数学学科博士学位的所有要求,论文作者也符合物理数学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的所有条件。

谷超豪是第一个在莫斯科大学作博士论文答辩且被授予博士学位的中国人。答辩通过之后,莫斯科大学师生为谷超豪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不久,谷超豪要回国了。1959年6月底,莫斯科大学校长彼得罗夫斯基院士召开欢送大会,亲自为他们送别,并向谷超豪获得博士学位道贺。7月,谷超豪学成归国。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