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占卜文物见于龙山文化
占卜是根据某些物质(龟甲、兽骨、蓍草、钱币、牙牌等)显示出的形象,来推断准备要办的事情的吉凶。
这是一种古老的迷信活动,这种迷信活动的遗物,在中国最早见于龙山文化。
那是原始社会晚期,人们占卜的对象主要是山川等自然神和祖先。
到了商代后,自然神崇拜已降为次要地位,占卜的主要对象是众神之神——上帝和被神化的商王及其祖先。
商王宣扬君权神授,上帝的意志不能违背,帝王的统治天经地义。这样,占卜逐渐成为维护奴隶主贵州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甲骨卜辞记载中可以看出,商王专设卜官进行占卜。
占卜时有一套规定的程序:
选择甲骨,即龟甲或牛、羊、鹿、猪的肩胛骨;
然后在甲骨上钻出圆窝,亦称“钻”;
再在圆窝旁凿出梭形的凹槽,亦称“凿”,商代早期只用钻,商晚期钻凿并用;
钻、凿之后还要“灼”烧,使甲骨反面出现裂纹,裂纹是表示吉凶的预兆。
占卜时预测吉凶的刻辞称为“占辞”。
占断以后,要决定是否采用,所以甲骨卜兆旁常有“用”、“兹用”和“兹勿用”的记载。
如果采用,还要检验其效果,所以在卜辞中还有“验辞”,载明预测的吉凶是否应验。
商代占卜用的甲骨片在殷墟已有大量发现,所涉生产和生活范畴甚广。
此后,占卜现象仍长期沿续。这与当时科学不发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