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知最早的较明显骈文风格铭文作品现于西周史墙盘
骈(读音“便宜”的“便”)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中国已知最早的较明显骈文风格铭文作品现于西周史墙盘。
西周史墙盘是西周恭王时期奴隶主贵族史墙(史为其官名,墙为其本名)自作的青铜盘。1976年在陕西省扶风县(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庄白村出土。
盘圆形带双耳圈足。通高16.2厘米,口径47. 3厘米,深8.6厘米。作为盥洗器,此盘造型规整,纹饰精美,敞口,浅腹,圈足,腹外附双耳;腹部饰凤鸟纹,圈足部饰两端上下卷曲的云纹,全器纹饰以云雷纹衬地,显得清丽流畅。
在器底内部铸铭文长达18行,284字。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最长的一篇铜器铭文。
史墙在铭文中纵古论今,概述了周朝前期重要史事和自己的家世。从铭文中可知史墙的家史:
他的第一代高祖时值商朝末期,安居在微国;周武王克商以后,在微国任史官的第二代列祖来朝见武王,被周公安置在歧周,此后传至第六代史墙。
他从事农耕,从不松懈,因此深得周王宠信,并得到赏赐。
史墙对周王忠心耿耿,史墙盘铭文前半部对周代文、武、成、康、昭、穆和在位的恭(读音“共”)王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对周代每个王都有评价
史墙作为当时的史官,为后世留下的这一信史,可以同现存文献互相印证。
对于个别失载的史实,如北狄的威胁,则有补充;昭王时对南方荆楚征伐的史实讲得比其他金文资料明确。
该盘铭文不仅真实地记录了西周前期政治斗争的情况,而且还是优美的古典文学作品,是典型的追孝式铭文。
铭文文字简炼,文辞中多处语句用韵,反映了西周时期文学、声韵发展的概貌。
盘铭铸刀法娴熟,书体工整秀丽,也是一篇很漂亮的书法作品,其文体爱用简明整齐的四字句式,这是已知时代最早的带有较明显骈文风格的铭文作品。
此盘现藏于陕西省周原(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周原镇)扶风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