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鱼类学和线虫学的奠基人是伍献之

伍献之(1900-1985年),著名动物学家,鱼类学专家,浙江瑞安(今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人。

伍献之1932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在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任教,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1955年选聘为中科院院士。

1952年在太湖工作时,伍献之和他的学生编写了10万字的通俗读物——《鱼》,他们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把稿费全部捐献,支援抗美援朝购买飞机大炮。

他对我国的养鱼事业非常关心,特别注意总结劳动人民的养鱼经验,他率领调查队到全国做调查研究,收集了宝贵的资料,于1961年出版了《中国淡水鱼养殖学》。这本书对我国的淡水鱼类及其养殖方法做了全面的总结,是淡水鱼养殖的重要书籍。

为了掌握研究我国鱼类的主动权,他带着小分队,按照过去记载的采集地点、重新采集,对全国各地淡水鱼类做了详细调查,于1964年出版了《中国鲤科鱼类志》,纠正了许多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学术水平远远超过了美国学者编著的《中国淡水鱼类志》。

伍献之在自己长期研究工作中,收藏和积累了几千册图书资料和一些珍贵的鱼类标本,他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供大家使用。

在几十年的科研和教学中,伍献之培养出大批的学生,他常对学生说:“搞科学研究要有天资,但更重要的是勤奋,二者兼而有之才是难能可贵的。”

他常在实际工作中启发和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并指导他们整理发表。

由于他知能善任,善于发现的培养人才,他的学生有许多是国内外知名的学者。

《中国鲤科鱼类志》下卷出版时,伍献之已经78岁高龄了,按理说他可以心安理得地安度晚年了。但是伍献之却对他的助手说:“我们的这部书在中国的鲤科鱼类的种类及其分布的记录上是有很大的增加,但仍不脱前人之窠臼。下一步的工作中心应该转到研究鲤亚目鱼类的系统发育上。”

这又是一个赶超世界的战略部署,又是无数个不眠之夜。伍献之通过研究提出了鲤亚目鱼类的一个新的分类系统,引起了国际鱼类学界的普遍关注,其论点已被加拿大学者J-S-纳尔逊引用于权威著作《世界鱼类》第二版。

作为中国研究鱼类学和水生生物学的奠基人,伍献之对蠕虫、甲壳、两栖爬行、鸟类等类动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组织了渤海湾及山东半岛的海洋调查,这是中国组织的海洋考察的开端。

他组织编写了《中国鲤科鱼类志》(上、下卷),大大发展了鱼类分类学,为发展祖国的水产养殖事业,研究动物地理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伍献之生活十分俭朴,也无特殊的业余爱好,唯一的嗜好是读书。他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