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享有“中国话剧第一戏”美誉的是曹禺的《雷雨》

“当年海上惊《雷雨》”,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茅盾先生对话剧《雷雨》在中国上演引起的巨大轰动所给予的一句描述。1934年,年仅24岁的青年曹禺,以“一声惊雷”炸响了文坛,用“倾盆大雨”涤荡着污浊,为当时的社会和人们的心灵都带来了深刻的洗礼。

如今,八十年过去了,这部被称为“中国第一戏”的中国话剧奠基之作,依然还在被全中国各个剧团、各种阵容不断演出着,甚至被几十个外国剧团以不同语言搬上国际舞台。

它还被作为中国话剧的代名词,常常出现在当今各种文艺作品中,孟京辉导演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陈道明主演的《喜剧的忧伤》等话剧,都忍不住要借助《雷雨》的经典片段和台词,来达到一种和台下观众心照不宣的强烈效果;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直接借鉴了《雷雨》的故事和人物关系——足见其对后世影响之深。真可谓“《雷雨》依然润今朝”,它至今还在滋润着中国文学艺术的土壤。

对于北京人艺来说,《雷雨》的意义更是不同凡响。它不仅是北京人艺从建院之初就久演不衰的经典之作,更是北京人艺首任院长曹禺先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雷雨》是一部四幕话剧,1934年7月首次发表于由巴金任编委的《文学季刊》上,在当时的文学界和戏剧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青年剧作家曹禺一举登上了剧坛。

它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一部杰出的作品。

它以20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成员的腐朽和崩溃。

在一天的时间内(上午到午夜两点钟),剧作集中地表现了两个家庭(周家和鲁家)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他们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

三十年前,周朴园还是“大少爷”的时候,就玩弄了使女梅侍萍,后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将侍萍和新生的第二个儿子赶出家门。

他娶的繁漪,因为不堪忍受他象“阎王”似的压迫和“监狱”似的家庭生活,而与侍萍留下的儿子周萍发生恋爱。

周萍不久又爱上了使女四凤。在周萍要带走已经怀有身孕的四凤时,繁漪当众公布了她和周萍的隐情。

周朴园又让周萍认生母鲁妈(当年的侍萍),原来周萍和四凤是同母异父的兄妹。

这种乱伦关系一经发现,家庭悲剧发生了,周萍羞愧自杀,四凤、周冲触电而死,繁漪发疯。

《雷雨》通过周鲁二家之间这种复杂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展示了这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反动、残忍和庸俗卑鄙的精神面貌,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悲剧遭遇和一定程度的反抗要求。

从这个家庭的悲剧,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必然灭亡的命运。

《雷雨》在进行话剧民族化、群众化的初步尝试和话剧语言的提炼方面,都获得了成功,丰富了中国话剧的艺术宝库,标志着中国话剧已经走向成熟。

它的现实主义成就,为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奠定了一块有力的基石。它不仅在国内受到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欢迎,而且在国外也很有影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