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解放前唯一能与外商抗衡的中资私营造船厂是杨俊生创办的大中华造船机器厂

在上海杨浦江的黄浦江段上,有一座弓状的小岛,这就是著名的复兴岛。

1926年,爱国实业家杨俊生在此创办了大中华造船厂,这是上海最早的造船厂之一。

杨俊生(1890-1982),江苏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人,1906年进入日本留学,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后受孙中山鼓励,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船舶工学科学习,毕业后到当时日本最大的造船厂——长崎三菱造船厂担任工程师,并兼任三菱造船所工业学校教师。

1924年,满怀赤子之心的杨俊生放弃了优厚待遇,偕妻子女儿回到百废待兴的中国,随即在当时荒无人烟的复兴岛上筹办造船厂。

1926年10月,杨俊生创办的大中华造船机器厂正式开业。

建厂初期,由于资金有限,技术人员也不足,杨俊生既从事管理,又设计开发,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建厂到淞沪会战爆发的10多年间,大中华造船机器厂先后建造了“长风”、“正大”、“天赐”、“大达”(当时国产吨位最大、设备最完善)等客、货轮和“天行”号破冰船。

当时上海是中国造船业最发达的地方,但都以外资船厂为主,民族造船业除了官办的江南造船厂外,大中华是唯一一家能与外商抗衡的中资造船企业。

1935年,大中华造船机器厂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杨俊生继续担任厂长。次年抗日战争爆发,大中华造船机器厂和江南造船厂沦陷,日本人邀请他出任江南造船厂厂长,但被他严词拒绝。

他毅然在静安寺出家,参禅读经。

抗战胜利后,满怀希望的杨俊生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发展民族造船业的计划,但均被束之高阁。

新中国成立前夕,杨俊生选择留在了上海,他团结全厂职工多方筹措,维持工厂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杨俊生找到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重工业处,表示愿将工厂交给政府管理。

不久又主动申请公私合营并获得批准,他继续担任厂长。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中华造船厂从一家小造船厂逐渐成长为全国九大造船厂之一,也是造船系统内由民族工业发展起来的最大的船厂,能制造世界一流水平的船舶。

1953年和1954年,杨俊生先后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被选为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此外,杨俊生曾在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担任造船系教授,并自编教材,培养了大批造船人才。其著作有《船舶力学计算》、《破冰船》、《中国钢船规范》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