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山水实景演出是《印象-刘三姐》
虽然大剧院的演出富贵高雅,百老汇的歌舞剧动人心魄,但还有一种表演游移于山水之间,传唱于山水之中的艺术值得观赏。
这就是桂林首创的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
《印象-刘三姐》是由中国实景演出的创始人——梅帅元策划,国内外知名的中国导演——张艺谋打造的,传唱着最经久不衰的民族山歌,完美展示着空前绝后的桂林漓江山水风情。
《印象-刘三姐》的打造用时5年零5个月,在2004年3月20日正式进行公开演出。
整场演出以“印象刘三姐”为主要切入点,将壮族的经典山歌、桂林的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有新意地结合在一起,巧妙地融入于山水,又还原于自然,美妙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了天人合一的绝美意境,被称作“与上帝合作之杰作”。
演出可以说是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曼妙结合,将桂林阳朔闻名中外的旅游、文化等资源进行了融合,立足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与当地的音乐资源、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相结合,使观众们在观看演出的同时,身临其境地感受漓江人那别样的生活。
传统的舞台演出,是人的创作,而这种“山水实景演出”,仿佛是上帝的鬼斧神工,闪烁着人们智慧的结晶。
不管是水镜的婆娑倒影还是烟雨的不经意点缀,都会在不经意间进入演出,成为其一段美妙的小插曲。
晴天中,漓江的的清风、倒影、碧波异常得迷人;可烟雨蒙蒙的漓江,却给人们另一种别样的朦胧的美感:细雨如丝一般,淅淅沥沥;缭绕而出的云雾,像在云中的仙宫一样……正是这春、夏、秋、冬、晴、烟、雨、雾等不同的自然气候,才使得《印象-刘三姐》构造出了与众不同的场景,使演出的每场都是新的,每场都具有很高的观赏和审美价值。
世界旅游组织官员曾给过演出这样的评价:“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飞机票飞来看再飞回去都值得。”
1.654平方公里水域,12座背景山峰,600余名演员。每当夜幕降临,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便在全世界最大的天然剧场——广西桂林阳朔漓江上演。
与其他演出专业演员唱主角不同,在《印象-刘三姐》中有占1/3比例的200余名的演员都是来自周边5个自然村的普通农民。在该演出进入第十个年头之际的2003年末,记者探访了这群特殊的演员。
“尊敬的客人,你们好!我叫徐全发,是阳朔县阳朔镇木山村人,我是打渔的,我家养了六只鱼鹰,每天晚上我都要和鱼鹰一起打渔,点起油灯,大家都叫它漓江渔火……”
今年(2013年)52岁的徐全发从2003年国庆《印象-刘三姐》第一场试演起就担任了报幕员的工作。一段简单而质朴的台词,一说就是十个年头、4000多场。或许是“日久生情”,徐全发觉得这段话说再多遍也不腻:“每次站上舞台看着台下的观众,就好像家里来了新客人一样。客人来了,欢迎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累?”
打渔、牵牛、撑竹筏、唱山歌……十年里,农民演员们把生活中的劳作场景搬上了舞台,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一千多万名游客献上了演出,其中不乏各国政要,票房收入约10亿元人民币,徐全发与他的乡亲们俨然已成为“大牌”演员。
看着台下的观众由少到多,由刚开始一周两三场到现在每晚必演,徐全发见证了《印象-刘三姐》“大家庭”变化的同时,自己的小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就靠在漓江打渔、做些竹筏生意为生,一家十口人年收入还不到一万元。上有老,下有小,孩子们还要上学,日子真是太难了。”回想当年吃过的苦,徐全发一度哽咽。
2003年,《印象-刘三姐》演出落户阳朔,原本只是筏工的徐全发有了一个新身份:演员。
在阳朔镇木山村的一条小巷子里,眼前一座黄土瓦房就是徐全发的旧家,如今已是大门紧锁,一家人搬到了离“剧场”更近的田家河村。崭新的三层小洋房,房前院内还停着一辆面包车,屋后便是徐家的果林,不远处还有一大片新承包的鱼塘。徐全发说:“现在靠着当演员以及家人搞旅游的收入,再加上种果养鱼赚的钱,一年全家收入差不多有三四十万(元),这跟以前的日子比,只能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印象”来了,游客多了,村子“火”了。在“剧场”周围的5个自然村里,原本破旧的古民居逐渐被一幢幢宽敞的楼房取代,家庭式小客栈、农家乐比比皆是,摩托车成了基本配备,小轿车、旅游大巴车也不再是新奇事物。
徐桥信是《印象-刘三姐》放牛组的演员,记者采访他时,他正在帮一家旅馆做水泥工,他笑称这是在赚零花钱。“以前在家放牛是为了犁田,现在放牛是为了演出,每个月1400多元工资。现在就连牛也成‘专职演员’,不再犁田了。”
如今,“白天种地干活搞旅游,晚上登台亮相当演员”已成为“剧场”周边村民们的常态。“以前年轻人个个都往外跑,去城市里打工,现在大家都愿意回来。毕竟日子好了,还是在家更舒服。”阳朔县木山村村民、《印象-刘三姐》农民演员徐云喜如是说。
在《印象-刘三姐》的带动下,阳朔的农民既是演员,又是饭店旅馆的老板,也有可能是导游、司机。集两三个身份于一身的农民们开始过上了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