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重大的羌族传统节日是羌年节

中国最重大的羌族传统节日是羌年节,它是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又称为“羌历年”、羌历新年。

羌族有自己的历法,传统的羌历新年是每年的农历十月,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届时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年轻人跳起节奏明快、舞姿雄健的”沙朗舞”、”皮鼓舞”等民族舞蹈,显示了羌族人勇敢豪迈的性格。

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节日期间停止劳动、出门。聚集家中,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以祭祀祖先和天神。有的地方还由端公跳神至神树林,杀羊撒血在祭坛前敬神,羊肉分给各家带回,再合家并请亲友饮自制的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共庆丰收。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大都会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论是在劳动生产、婚丧嫁娶,都要唱歌跳舞。而节日则是唱跳的最好时机。因此,逢年过节,羌民都要尽情歌舞。

酒歌是年节时”咂酒”对唱的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唱时主客并排而坐,轮流对唱,节奏缓慢而旋律优美,声音高吭,拖腔婉转,具有典雅朴素的优美风格。歌词长,多表达吉祥,视贺与酬谢谢意或叙述家史与追忆祖先业绩。

节日的歌唱常常伴以舞蹈。形式有”跳锅庄”,”跳盔甲”、”皮鼓舞”等,而以”跳锅庄”最为流行。舞蹈时,一唱一落,男女互相变换位置,造成节日热烈欢乐的气氛。约半分钟后,一阕才终二阕又起。

参加的男女多至数十人,并伴以唱咂酒,往往歌舞达旦。

歌舞时伴奏的乐器主要是羌笛。这是一种古老的六声阶的双管竖笛。此外是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胡琴、口弦等乐器。这些乐器能吹、奏、弹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乐调,使节日的人们异常欢乐。

羌族最早是以太阳历推算年月。秦朝时期,太阳历改为月亮历(即现在的农历)。因此,现在的羌历年均以农历推算,即每年的十月初一。

现代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等,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平武县,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甘肃南部,四川西南,云南部分地区,现有人口约31万(据第5次人口普查)。

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一支,与藏族、彝族、纳西族、僳僳族、哈尼族、普米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历史上的羌族,其居住范围比现在的羌族广得多,实力也强得多。

许多有名的历史人物是羌人,如以治理黄河名留青史的大禹是羌人(史记:“禹兴于羌”);“姜”、“羌”同义,姜子牙姜太公也是羌人,等等。

古羌人与华夏有着许多关系。

其势力范围也曾到达陕西中部,现在陕西有许多带“姜”的地名,这些地方皆是古代羌人居住地。 羌族自称“日麦”(四川话发音mei,入声)”、“麦”、“尔咩”、“尔玛”,书面多用“日麦”与“尔玛”,意为“本地人”、“人民”,“日”为发语词,无实意,“麦”或“玛”为实词。

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羌语),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南部方言有声调,北部方言没有声调,但有较为丰富的复辅音韵尾。南部方言有雁门、龙溪、绵池、蒲溪、木卡、桃坪等6种土语;北部方言有镇平、曲谷、回龙、黑虎、渭门、维古、茨木林、麻窝、芦花等9种土语。

现在,南部方言地区通用羌汉两种语言,在公路沿线,除了老年人、壮年人还能说羌语外,青少年中会讲羌语的的已日渐减少。北部方言地区和偏僻山区,羌语还广泛使用。

岷江、湔江上游地区羌族因与汉族人民的长期交往,他们很早就用汉文记事,通用汉文。但是羌族历史上曾有过文字。早在远古的时期,羌人就曾有过文字创造。

一些古文字学者研究认为,发现于黄河流域上游地区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之一。这种刻画符号在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以及青海柳弯、甘肃马厂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都有发现,并认为有些刻在后来的甲骨文和金文中还能找到,大体可以释读。

一些彝学专家认为,许多刻符均能用古彝文释读,它与古彝文有直接渊源关系,是一种以表音为特征的音节文字。

古代羌人在寻找不受时空限制的交际手段中,在大夏王元昊的大力主张下还创造和使用过西夏文字。遗憾的是,现在鲜有学者能释读西夏文字。

西夏文字是根据西夏语 ( 据许多专家研究论证,党项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 的本质特点而创制的,自称“蕃文”或“蕃书”,属表意文字类型,有六千余字,分篆书、楷书、行书、草书几种字体。字体构造规律,有单纯字和合成字两类。

其中又以会意合成和音意合成字最多,占西夏文字总量的 80% 左右。省形和省声现象比较普遍,极少象形字和指事字。西夏文字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被制定出来,既是党项羌民族富于智慧的表现,同时也为西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纪元。此后,西夏文书告示,一律用新文字书写。

《西夏书事》卷十二载:“元昊既制蕃书,尊为国字,凡国中艺文浩牒尽易蕃书。”“并特设“蕃学院”,以培养西夏文人才。”

从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献看,不仅种类繁多,且内容十分丰富,有各种官私应用文书,有学术价值很高的法律、历史、文学、医学等方面的著作,有多种类型的字典、辞书,有一大批译自汉文的儒学经典和兵书要籍,有众多佛经……等等,反映出西夏当时的文化事业已相当繁荣。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羌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羌族信仰多神教,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其中石匠、木匠、铁匠和媳妇,也被列为神灵而加以供奉。羌族最崇拜的有五个,即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关圣帝君。这些神均无塑像,也没神位。这五个主要由端公主祭。也有一部分羌族人信仰藏传佛教。

羌族历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时代,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

今天的羌族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后裔。羌族人居住在独具特色的羌寨中。羌寨中的碉房是羌族的石砌民居,一般高达三四层。底层圈养牲畜,中层住人,上层储藏粮食,屋顶为平台,既可以用来摊晒粮食,又可以作为老人歇息、妇女针织、孩子游戏的场所。碉房建造时就地取材,以土石为原料,不用绘图、吊线,全凭高超的技艺和经验。碉房形式多样,层次不一,结构严密,棱角整齐,不仅坚固、耐久、实用,而且冬暖夏凉,充分体现了羌族人独特精湛的建筑艺术。

羌族服饰:今天的羌族人,大多还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羌族男子的服装一般是蓝布长衫,外套羊皮褂子,包青色头帕。羌族妇女的服饰比较鲜艳,她们多穿蓝色或绿色的花边长衫,腰系绣花围裙和飘带,戴黑色头帕。但在茂汶地区黑虎乡一带,妇女们一律都戴白色头帕。

“云云鞋”是羌族人在喜庆日子里穿的一种自制布鞋,鞋尖微翘,状似小船,鞋帮上绣有彩色云卷图案,十分别致。挑花和刺绣,是羌族妇女的拿手好戏。这些色彩艳丽明快、图案古朴精美的绣品,无论是点缀服饰还是装扮居室,都显得秀美而大方。

羌族饮食:玉米是羌族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玉米磨成细颗粒、蘘成玉米饭、称为面蒸蒸,玉米饭中掺入大米混蘘,称为“金蘘银”。小麦、青稞、土豆、荞麦、油菜等农作物的种植也较为普遍。羌族人有把猪肉吊在房梁上风干做成“猪膘”的习惯。

陈年的猪膘,肉色嫩黄、晶莹剔透,吃起来油而不腻、十分可口。在喜庆而隆重的节日里,羌族人还要端出自家用玉米或青稞酿造的酒与众人共饮,俗称“咂酒”,饮时向坛内注水,用细竹管轮流吸饮。羌族习俗:在羌族人民的交通设施中,溜索是不可缺少的。在波涛汹涌的岷江上,用一根或两根碗口粗的竹缆取倾斜之势,系在两岸的石柱上。渡江者以皮带或麻绳紧束腰间,身悬绳上,飘然而过。

羌族人对治水有丰富的经验,举世闻名的川西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2000多年前羌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起修建的。羌族舞蹈: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特产:羌族地区资源丰富,经济林木有花椒、核桃、茶树、漆树等,还盛产虫草、贝母、鹿茸、麝香等名贵药材。羌族标志:羌族以游牧为业,有羊作为标志性图案。

羌笛是羌民族的传统乐器,用循环唤气法演奏,牧人常吹奏羌笛以自娱。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句,就提到羌族的这种古老乐器。以羊角和羌管(双管)组成的羊头形状图案,既表现了羌族的悠久历史,又表现出其文化艺术的深远影响。

羌族曾以羊、猴、马等动物为标志性图案,羌族自称“尔玛”,音近羊叫声。古羌人作战,颈上悬羊毛为标志。现在的巫师在主持祭典时身上系羊毛,表示与羊同体,送葬时宰羊一只为死者引路。自舞蹈纹盆的出土,说明自古以来就存在对牛羊的爱护和敬畏的风俗,羌的古汉字即由羊与人组成。以牧羊为生的羌人,戴羊角是有权威的象征。在撒拉族自治县发现的卡约文化墓葬中,出土的陶器上就有鹿、大角羊等动物纹饰,这是古代羌人标志性的图案。

如今羌人在举行各种仪典时往往在颈上悬挂羊毛线,表示对羊亲密无间,冬季要加套羊皮或羊毛毡的背心,称为“皮褂褂”。羌族羊皮鼓有许多传说。据说,古老的羌族崇拜羊神,不仅把羊皮制成皮褂,而且还把羊皮绷成鼓来敲。羌民总喜欢聚在一起,跳起皮鼓舞,敲起吉祥的皮鼓,尽享丰收的喜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