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是世界上最系统最完整的“热河生物群”化石标本现收藏于大连自然博物馆

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的大连自然博物馆是世界上保存热河生物群化石标本最系统、最完整的博物馆。馆藏的一窝鹦鹉嘴龙化石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保存数量最多的一窝恐龙化石,也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鸟臀目恐龙哺育后代的化石证据

2004年大连人孟庆金以第一作者身份登上世界权威刊物英国的《自然》杂志。

三个模式标本的发现和认证使大连第一次在辽西化石中获得新物种命名的殊荣。

热河生物群是探索中生代生命演化的世界级化石宝库

关于热河生物群,人们或许听说过一二,但为什么它能享有世界级化石宝库的美誉,大多数人知之不多,记者为此请教了孟庆金馆长和课题组成员刘金远、高春玲、程晓冬和王旭日。

问:为什么说热河生物群是世界罕见的化石宝库?
答:根据国内外专家的研究,热河生物群是指距今一亿两千万年左右的白垩纪早期在我国北方、蒙古、西伯利亚以及朝鲜、日本等地生活过的古老生物群。我国辽西地区是研究热河生物群的经典地区,因产地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原热河省,因此,一直沿用其名称。地质学家把5.4亿年前到现在的这一段地球历史划分为3个阶段,并根据生物进化的顺序和规律,把它们分别命名为古生代(距今5.4亿年-2.5亿年)、中生代(距今2.5亿年-0.65亿年)和新生代(距今0.65亿年-今天)。热河生物群属于中生代,处于一个既充满生气、又承前启后的生物发展时代。朝阳、北票等辽宁西部地区不仅是热河生物群分布的中心,而且其独特而完整的陆相中生代地层同样也堪称世界一流,因此才得以保存了今天这样一个世界罕见的化石宝库。热河生物群化石门类齐全,保存完好,对研究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等一些大的门类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问:热河生物群当时的环境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能保存众多的生物类群化石?
答:一亿多年前的早白垩纪,我国北方、蒙古、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以及朝鲜、日本等是地球上唯一一个被许多淡水覆盖的陆地。这时候世界上其他地区许多被海水淹没或者经常受到海水的侵袭。古植物学的证据以及沉积学的研究表明,当时这一地区总体气候温暖,植被繁茂,有湖泊、沼泽、溪流等淡水环境,为生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条件。这一时期,冀北—辽西地区区域的大地构造活动也日趋活跃,伴随这些构造运动的是一次又一次频繁发生的火山爆发。这些火山灰不仅能够导致生物的窒息或中毒死亡,而且还能将它们迅速地埋藏起来。

问:热河生物群在进化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我们研究热河生物群可以了解一些重要生物门类的起源和演化过程。热河生物群延续了大约两千万年,奇特的古老生物,加上罕见的生物多样性,构成我们认识中生代晚期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窗口。举例说,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鸟类是侏罗纪晚期德国的始祖鸟,距今大约一亿四千万年,而热河生物群的鸟类时代仅次于最早的鸟类。再比如,辽西多种带羽毛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意义十分重大,它支持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为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还为恢复恐龙的生理习性提供了重要线索。世界上保存热河生物群化石标本最系统、最完整的博物馆

2000年,热河生物群化石研究项目启动,到目前为止已征集到各种标本1400多件,其中珍稀标本500多件。
孟庆金馆长说,大连自然博物馆征集标本具有四大特点:
系统化。征集到了兽类、带毛恐龙、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介形动物、植物等各门类化石标本,这使大连自然博物馆成为世界上保存热河生物群化石标本最系统、最完整的博物馆。

精品多。在系统征集标本的基础上,大连自然博物馆重点对有广泛影响的、科研意义重大的、展览效果好的、保存精美的珍品、精品标本进行了征集,有些标本在世界上也只有几件,如杜氏孔子鸟、中华古果等,特别是一窝成聚集状态保存的34个幼体和1个成年个体组成的鹦鹉嘴龙化石标本,仅此一件,是恐龙研究史上一个重大发现。

新种含量高。衡量博物馆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模式标本的数量,在征集过程中,大连自然博物馆注意寻找具有科研意义和新物种的标本,并已命名新物种。

征集到大型恐龙标本。辽西地区大型恐龙化石标本较少,仅发现的两件完整的大型恐龙化石———双庙龙和克氏甲龙被大连自然博物馆收藏。母子相拥的一窝恐龙化石见证恐龙是有较高智慧的情感动物。

在大连自然博物馆恐龙展厅,一窝恐龙化石标本静静地躺在展示柜里。小恐龙个头几乎一般大,平均长度约23厘米,它们的头骨骨骼未完全愈合,骨缝明显,显然是一群刚出生不久的同胞兄妹。成年鹦鹉嘴龙则保存了完好的头骨、肱骨及部分脊椎骨,推测它的体长约1米以上,它也许是小恐龙们的妈妈。34只幼体鹦鹉嘴龙和它们的母亲相拥而抱,让记者心底不由得升起一股怜爱,很想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一窝恐龙遭遇了灭顶之灾?

“距今一亿两千五百万年前的一天,鹦鹉嘴龙妈妈带着一群出生不久的孩子在山坡上玩耍,小家伙们兴奋地嬉闹,突然间,山崩地裂,不远处的火山爆发了。危急时刻,鹦鹉嘴龙妈妈护着小恐龙们向山下逃去,慌乱中,它发现了一个洞穴,随即将孩子们藏了进去,而它自己却卧在洞口,试图用身体遮挡那炽热的火山灰。尽管灼热的灰烬烧伤了它的皮肤,它却一动不动……”孟庆金馆长向记者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灾难降临的那一刻,可能发生在这一窝恐龙身上的感人故事。

这窝鹦鹉嘴龙化石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保存数量最多的一窝恐龙化石,也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鸟臀目恐龙哺育后代的化石证据。2004年9月9日出版的英国的《自然》杂志,刊登了孟庆金馆长以第一作者身份与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合作的论文《鸟臀目恐龙的育幼行为》,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恐龙和鸟类一样具有哺育后代的行为,对研究恐龙繁殖、埋藏、亲子、发育等有重大意义。

孟庆金说,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幼龙的孵化、成长完全依赖自然条件,与父母没有关系,因此当人们首次发现恐龙蛋旁的恐龙时竟认为是窃蛋的。亲子行为是具有较高智慧的动物的一个特征,群居和亲子行为在恐龙身上的存在,表明它们不是一群呆头呆脑的家伙,而是有较高智慧的情感动物。孟氏大连蟾、孟氏丽昼蜓———大连人为新物种命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