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的“一街两制”的街道是深圳”中英街“

中英街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沙头角镇。它长250米,宽不足5米。因街的一边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边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街两制”而闻名全国。

中英街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让了九龙半岛南端界限街以南地区。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英国乘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之机,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230多个岛屿近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统称“新界”,租期99年,到1997年6月期满。

1899年3月,中英双方实际勘界,订立《香港英新租界合同》,作为《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的副件,将界限具体划定,沙头角的“中英地界”就这样形成了,并在沙头角这一段边界竖立了界石20块,其中沙头角镇内竖立了8块。

沿“中英街”至海关桥头依次每隔若干丈竖一块,桥头河中那块为第八号。后因被水冲倒,经双方同意在河的两岸各竖标志石一块,以指明第八号界石的位置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曾以“妨碍交通”为名把第三号至第七号界石拆除,到1948年经中英双方代表踏勘后重新将界石竖立原处,并在这五块界石上刻明“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四月十五日重竖’’字样。这八块“界碑石’’把沙头角一分为二,新界沙头角属英租界,华界沙头角属中方。

中英街边界踏勘后,双方居民可以相互来往。

新中国成立后,中方封锁边境,195 1年中方将封锁线移至现在的海关桥头,镇内两地居民仍然可以在中英街自由来往。一些有香港身份证的居民,可直接到九龙、香港等地,镇内街外居民凭过境证、边境耕作证进出中英街,外地人员持“特许通行证”才可到中英街。

深圳经济特区创办以后的1980年代,中英街得益于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成为闻名全国的免税购物天堂和旅游观光热点。据1988年统计,当时一家公司的日销售额最高可超过100万元,至少也有几十万元。每天进出中英街平均有2万-3万人次,节假日高达4万-5万人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洋货已摆在了内地的柜台上,中英街的商品吸引力有所削弱,但来观光旅游购物的人仍然络绎不绝。

沙头角中英街是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为了保留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街道,1984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将沙头角中英街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中英街内的“中英街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深圳中英街曾是“一街两制”的繁华商业街,自1990年代开始衰落后,日平均人流量从五六万人降至百余人。受收费通行证、深港合作等因素影响,中英街的萧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不过,自2008年以来,由于受国内食品安全以及国际货币汇率差价的影响,到中英街购买日常用品的深圳人越来越多,每逢节假日中英街都会出现扫货潮。尽管人气有回流,但是中英街旅购功能单一,仍是深圳人眼中鱼龙混杂、蚂蚁搬家的低档场所,只适合去“打酱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