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谍战题材的歌剧是《永不消逝的电波》

1931年开始,红军利用反“围剿”斗争中缴获的国民党军用电台,挑选有些文化知识的红军战士参加无线电学习班,培养报务员。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曾风靡一时,著名演员孙道临在影片中扮演李侠的形象深入人心。影片中李侠被捕前镇定地向战友发出紧急信号:“同志们,永别了!”就在他将密电码塞进嘴里吞下去的时候,一个穿着黑色衣服的国民党特务带着一帮张牙舞爪的军警出现在他的面前……

电影男主角——李侠,其原型人物就是这个时候被挑去参加学习的。

这名战士本名华初,化名李白。

1910年5月,李白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板溪村(现“白石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李白8岁才入学,读完四年初小就辍学了。

李恒胜说:“为了减轻爷爷的负担,不满13岁的父亲,到一家名为‘乾源裕’的染布坊当了学徒。出师以后,父亲告别师傅,离开‘乾源裕’,跟爷爷外出打工挣钱供他的弟弟、妹妹读书。在跟随爷爷外出打工的两年里,父亲深深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感受到社会的种种不平等。”

1925年,李白的家乡爆发了大革命,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农民协会、妇女会、儿童团等组织纷纷建立起来。李白是最早参加农民协会和儿童团的成员之一。15岁时,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5月21日,国民党反动派许克祥在湖南长沙发动了“马日事变”,并派重兵血洗浏阳东区乡镇。李白参加了以纸业工人为主体的中共地下游击队,他们昼伏夜出,打击进犯之敌。由于李白在斗争中表现勇敢,游击队派他担任了当地少年先锋队队长。7月,李白带领当地少先队员们火烧了国民党团防局的一个团部,成为张坊镇家喻户晓的少年英雄。9月,李白参加了毛泽东发动的秋收起义。

1930年,李白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李白参加红军后被分配到红军第四军做宣传员。1931年6月,红四军党委选送李白去总部参加第二期无线电训练班。从此,李白和无线电通信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无线电培训班期间,华初原本不认识多少汉字,而这时的无线电学习,不仅要用汉字,还要学英文,掌握电信技术对他来说是难上加难。他们的老师是党中央从上海派来的一位精通电信专业的党员,对红军学员的要求极严;加上特殊战争环境的压力,华初和他的战友们被迅速培养为电台报务员。

李白从训练班毕业后,被调到五军团十三军任无线电队政委。

1934年10月,李白跟随红军队伍踏上了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任五军团无线电队政委的李白向全体无线电队员发出了“电台重于生命”的号召,这也是李白终生的座右铭。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秋,国共合作,李克农这时出任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处长,将华初带去,华初遂改化名为李白。

1937年10月10日,李白化名李霞到达上海,并于第二年初春,架起了电台。

八路军办事处撤退后,他就潜伏下来,成为共产党设在上海的三个秘密电台最得力的一个。

为了应对十分险恶的环境,1939年中共党组织决定派青年女工、优秀共产党员裘兰芬(后改名裘慧英)与李白假扮成夫妻以掩护电台工作。她除了担任警戒工作外,还主动关心李白的生活,经过一年多的共同战斗和生活,李白和裘慧英之间产生了纯洁的爱情。1940年,经中共党组织批准,他们终于结为革命伴侣。

2013年他们的儿子李恒胜感慨地说:“父母在结婚之前,白天俩人在同一屋里工作、生活,到晚上睡觉时,母亲睡在床上,父亲则睡在地板上,就跟电视连续剧《潜伏》里面的情节一模一样。”

1945年,中共地下党在上海黄渡路107弄12号三楼设立秘密电台,李白以上班作掩护,接收情报;夜晚将一份份情报发送解放区。

1948年7月,国民党特务的无线电测探网已伸到李白电台所在地的虹口(今虹口区),并实施分区停电,以测定秘密电台所在的区域。李白的上级曾决定让他的电台暂停联络。但当时战事吃紧,许多重要情报急需上报。

8月,李白不得不重新工作。1948年底,国民党特务机关测得秘密电台方位,李白不幸被捕。

1949年5月7日,李白惨遭杀害。年仅39岁。这时,离上海解放仅有20天。

李恒胜指着一台老式“收音机”说:“这台‘收音机’平时放在家里就是一台普通的收音机,父亲发报时,把它接上小线圈就成了收报机。日本特务好不容易才破获父亲的地下电台,怎么会轻易放过呢?当时一直是个谜。近年来,档案工作者在清理敌伪档案材料时发现:在父亲被捕期间,上海的侵华日本特务机构特地从日本调来了无线电专家,对父亲的‘收音机’反复检验。最后做出了技术鉴定:这台‘收音机’没有收报功能。只有发报机而没有收报机,无法作电台使用。其实,父亲家中的‘收音机’恰恰就是收报机。就在日本特务破门而入的几秒钟内,父亲从这台收报机的电子管插座上,用力拉掉了两个临时焊接的小线圈,把它们拉直揉乱,丢在一边。这样,他的收报机又复原成收音机。这样一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收音机’,难怪日本无线电专家无法测定其收报功能,而只能断定为一台普通的收音机。这也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一个没有反映的真实故事。”

“我父亲将发报机从100多瓦一直改装到10多瓦,假如不是当时国民党装备了美国的雷达探测仪,也许根本抓不住父亲”。

正是这样高超的技术,才使得李白在国民党测探网的眼皮下能够坚持发报10余年。

现在上海保留了黄渡路107弄15号三楼李白烈士的故居和中共秘密电台遗址,使这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5年秋,北京邮电大学在主楼外东南角,为李白树立了一尊石像,让后人永远铭记李白烈士和《永不消逝的电波》那样的时代大剧。

2012年7月底至11月中旬,总政歌剧团在北京举办第二届“中国歌剧演出季”。其中揭幕剧目之一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根据李白烈士的事迹改编的歌剧,是中国第一部谍战题材歌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