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和肖邦

邓泰山是越南裔知名的钢琴家,他是首位获得波兰肖邦钢琴大赛的亚洲人,随后此赛事的第一名一直空缺了20年,直到李云迪夺冠。
邓泰山弹的肖邦的作品是华丽的、优雅的、明亮的,充满了宫殿般尊贵的气息,如果说钢琴王子,从邓泰山的演奏里才有那份王子的从容和华贵,有着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而李云迪,弹出的不是肖邦的作品,而是一个肖邦。
从他的演奏声中,我们的脑海中能浮现出肖邦的形象。
肖邦是内敛的、低调的、有着淡淡忧伤的和复杂多变的心情的,有着思如泉涌的天才的才华,又有着一份经常提醒自己保持谦卑、克制的心灵,时而有不断到达山顶的壮丽,时不时又飘过一丝怅惘……

正如有的粉丝喜欢一部作品,而有的粉丝喜欢一个人一样。
他演活了肖邦,他就是肖邦,尽管他们都不是肖邦。但这是两种不同的表达。
正如有人说这位演员演活了林黛玉,和说那位演员就是一个林黛玉呀,这是两种不同的境界。
是两种天才。

使我感到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两位钢琴家的背后的故事。
按理说,邓泰山成长在越南抗美战争的战乱年代,尽管他的母亲是钢琴家,但在那个年代,年少的他也只能为避免战火在山洞里和音乐学校的同学们一起练琴,还不能算很正规的钢琴,就这样艰苦学习了8年,然后他又去俄罗斯深造,想必那里当时也不是像美国那样生活条件很好的国家。听着炮弹声练习钢琴长大的他从苦难岁月走来,邓泰山似乎弹出的肖邦应该更具备肖邦那种所谓爱国伤感的情怀,但是邓泰山的肖邦却是肖邦才华横溢、雍容华贵、希望光明的那面,是肖邦是真正的音乐才子、王子的那面。

而李云迪出生于中国改革开放最好最有希望的1980年代,并且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他们这样的独生子女被称为中国的宠儿。他们似乎应该不用回忆中国过往的苦难,只用承接中国灿烂的未来,但在李云迪的演奏中,我们可以听到他如此理解肖邦,似乎肖邦的灵魂通过李云迪的演奏表达了出来,如高山流水璀璨星河般炫丽的才华、如皇宫大厅般的华丽高贵,如戏剧般丰富雍容的音乐都无法真正代表肖邦,在他短暂的生命里,肖邦青春的底色一直都有着对个人生命和对家国情怀的迷惘与思索,忧伤与惆怅的底色…..

从两位演奏家对肖邦的表达中,使我有着深深的感触。

中国从来不缺大师和各行各业独特优秀的人。
但是或许是中国和中国人的命运。
他们天生具有理解苦难的气质,那是一种人性天生的理解,因为中国人本身就脱离不了苦难?中国的苦难太多 ,一代又一代。
所以中国有个词,叫泣血演奏。就是说中国人的演奏里有人生的太多东西。
李云迪当年获奖时年龄还很小,但已经达到了绝对大师的水平,音乐如此干净、纯粹、受控,但却弹出了一个肖邦,而不仅仅是肖邦的作品的完美演绎,尚没有展开丰富人生的当年的他,只能用天才来形容了。

听邓泰山的演奏,他也是一位演奏肖邦的大师。肖邦钢琴曲的丰富性足以媲美一台交响乐,邓泰山能华丽地出演这样一场大戏。
如果用演戏比喻钢琴家的演奏,他可能不是中国人那样的泣血的演出,但他是绝对出色的表演家,但是,也正是因为不是像中国人那样苦难底色太多的,无需泣血的,所以他才能真正地享受钢琴。
而享受这个词,作为中国某行某业的大师,他未必都能充分享受他们的专业。因为在中国人的字典里,“享受”这个词仿佛是一种罪过,一种随便,一种不认真,一种不专业。

全世界大多数的民族和国家都是因为喜欢去做某事,但是中国人唯有在所做的某件事上都捆绑了太多的东西,而不能单纯地享受。

看邓泰山演奏,感觉他非常享受弹钢琴,那种对钢琴的爱和钢琴所赋予他的巨大的快乐带来的感情的澎湃能深深地感动我们观众和听众,世界除了肖邦,还有钢琴。钢琴也不只有肖邦。

但李云迪,和许多中国人大师一样,是不是因为那种融入生命的、所谓的泣血表达实在太过于残酷?如果他们不能像其中一些音乐家一样离开中国那片苦难的土地,去西方,因此泣血实在让人过于痛苦,以至于他们最后反而不那么喜欢他们的专业了?比如是某种表演专长,却最后不再那么爱钢琴,爱他们的乐器,因为无法简单地享受,有太多身外之物需要捆绑?
那种泣血在中国有时候是真的肉体折磨,比如出演《小花》的刘晓庆真是跪出满腿的血来真实演出电影的。哪怕那种泣血大多数时候不是真正的流血,但在中国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有时候心中的流血比身体的流血更直观更痛苦。

所以我觉得中国人,不管是大师还是普通人,不管中国人做什么,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单纯地享受某种东西,特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共产党教给他们的就是为了苦难而苦难,或者历史苦难太多,所以当下只能不忘苦难而不能单纯享受。他们没有越南人那样在和美国打仗时还能有音乐学院的学生在山洞里学钢琴的情怀。中国人有把一切事情变成苦难的本事。除非他们能够有幸离开中国,接受和享受其他文明世界的价值观,或许能多点享受的乐趣,少点苦难的纠结。

正如学个开车,下个象棋,玩个乐器,踢个球或打个球,中国人并不能单纯地享受那是个游戏,或者做什么有时候就是毫无意义的,他们会逼着自己或别人把很多事变成一种竞赛、一种争夺、一种受累的事、一种烦恼、一种苦 …

世界需要肖邦,也需要肖邦作品中带给我们的那种明亮、华美、优雅和希望。

苦难或许是有限的人生不可避免的,但苦中能作乐那是人生的大师。我们或许不是某个行业的大师,我们可以活出大师般的人生心境。

今天你感觉自己苦难多还是希望多?

是听到了施坦威的深厚低醇,还是Fazioli的细腻晶莹?来自于人生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