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离婚冷静期更需要的是结婚冷静期

中国设置离婚冷静期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制度。
只有时间的限制,此外没有其他任何配套措施。
这就是中国的现状。
中国人从其社会、政府、制度上一般得不到多少合理的保护。
因为出台什么东西并不需要征求老百姓同意,老百姓也没有投票权。权力只会从民意中选择合适自己的去制定法律法规。而民意,不同的民站在自己不同的利益就会发出自己不同的声音。按理说政府是不同利益的调和者,但是因为不是人民选出的政府,所以统治者会选择利于自己的统治稳定的政策。
限制离婚有利于稳定。也限制人权。因此中国的统治者喜欢这样的民意。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国外许多文明国家也不是随便离婚的。这种不能随便也是出于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利用权力来限制人权。出发心不一样。
比如有的国家需要先去政府指定的婚姻辅导机构辅导三次。辅导后才可以提出离婚。
国外的离婚冷静期有婚姻辅导机构的配套的。
一些国家武力型家暴直接是犯罪,不会归于家庭纠纷不予收押。离婚不是逃避家暴的唯一出路,而是免于被家暴伤害的可选择的必要措施。
国外的人主要靠社会、政府、制度、法律来解决个人问题,毕竟那是自己的票选出来的政府,做了什么样的选择就为那选择承担责任,同时很多国家的政府和制度也成熟。
但是中国人是靠不了社会、政府、制度的,而在这样的制度下应该锻炼自己更为成熟的公民意识。
在这样的制度下耍巨婴心态是不行的。但巨婴说的怨言有时候其实是说对啦。比如有的人说如果离婚不容易,那么尽量晚结婚和不结婚。
确实,如果觉得离婚困难了,有离婚冷静期了,那就是提示中国人应该为自己设置结婚冷静期。
如果中国人真有结婚冷静期,或者像缅甸那样,人家有试婚制,在慎重地试验或考虑后才选择结婚,那中国人会更幸福。
结婚够自由啦,但中国人在结婚前认真学习过生理卫生知识吗?认真考虑过很多现实问题吗?认真规划过家庭的构建和责任吗?婚姻是个成熟的决定吗?
国外的很多制度是为了保障和促进幸福的需要,中国出于统治稳定的需要。
这就是中国人认为离婚冷静期限制人权的观感。
但制度的不成熟更要求公民的成熟。
与其纠结于离婚冷静期,不如比制度考虑得更稳重一点——为自己设立一个结婚冷静期。
毕竟大家结婚不是为了离婚,所以不如先在结婚时冷静一下。
而当从社会得不到多少关照的时候,自己的幸福更需要自己认真的关照。

布局40年

大量的共产党员在外资企业不稀奇。
知道他们一定会藏了很多的眼线和告密者。
民国时代,他们打败国民党只靠两招:宣传和间谍。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CCP运作的方式。
他们应该是通过FESCO(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前身,这类中介机构介绍人才(CCP)给在中国投资的知名外资企业而进行渗透的。
一方面,把自己的人(CCP)通过这些中介介绍到著名的外资企业;另一方面,在这些地方物色出色的人才、国际化人才,吸收成为CCP和CCP的情报人员;
一方面,自己的人可以进去学习商业模式,窃取先进技术,搜集各类情报,监控外国人和中国人的舆情,一方面还可以赚高工资。
这些情报人员的工资由外资企业支付了。
呵。
现在很多的“成功人士”,比如什么投资人啊,比如上市公司的某财务总监啊,当年都被各大城市这样的外资服务机构推荐到了知名外企而累积到了第一桶金。赚了钱,出过国,见过世面。有不少这样的故事在市面上流传。
难怪现在这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也是CCP的支持者呢。
在1979年开放国门时,原来怎么布情报线已经布局好了。
在1989年六四之后,CCP更加意识到美帝亡它之心不死,它更是通过这样的网络加紧了推进。
比如华为。开始将触角伸到海外,收购公司,或者让自己人混到外资总部或世界其他分公司。难怪CCP现在觉得自己很牛,世界各地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人才,而且还主要以国际化的高端精英为主。当然,低端黑社会歪门左道的各行各业也得有人的。
这张网真大,真广。
所以那些中国人说着中国从来不想和世界对抗,没有称霸世界的野心的这样的说法就是个屁话。
如果不和CCP同流合污,甘愿被它污染,则它的脏手就要通过统治世界最后来污染你。
那些说着要宽容中国,多元化的美国人,在知道CCP布局不仅是10年,而是40年的时候,再说这样的屁话的那就是准备和CCP穿一条裤子,一起干坏事。

情深只对有情人

我觉得到美国的中国人素质比国内高。
间谍我不认识,CCP的官不算在内。
大外宣另说。
也不说领救济的排队的中国人。
(救济是给有需要的人,有需要可以去领,排队,尊重食品,不倒卖换钱就好)
我说的是一般的人吧。
比如说他们的勇气。
比如说他们的见识。
我不是说我,我说的是那些见识、勇气、水平跑在我前面的人。比我来得早的人至少都是比我先开化。
再比如说他们会比国内坦诚多了。
在中国,整个国家从上至下都在一种机密的潜规则状态下。
中国人是啥也不敢说,啥也不想说。
只能说爱国、“我觉得中国很好,比美国好”这种屁话。
他们敢说“我需要性交”这种话吗?
他们倒是敢说“我需要钱”这种话。
在国外,很多中国人会很坦诚地讲他们的故事。
比如,今天离婚了,明天结婚了。
比如,今天赚多少钱了,明天失业了。
比如,今天创业了,明天关门了。
比如,今天同居了,明天分手了。
在美国社会,前辈移民们比国内活得直接、顾忌少、更像个人,我说的是心情和状态。
至少,在国外,你可以直接说,说自己,说别人,至于说别人的人是不是自身毛病多需要另说,但是至少可以是个人。可以想说啥说啥。
每个到国外的中国人都是有故事的人。
人们常说移民是人生重大转变。
做出转变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很多人都是主动说出他们的故事的。
在推特上海外的有些中国人也会经常主动地公开他们的故事和感叹一下。
比如一位母亲给国内的儿子寄钱、寄这寄那,但儿子从来不给她打电话,自己打电话过去,儿子还说:嗯,有什么事吗?没事我还忙呢。就要着急甩电话。
从许多小故事当中可以了解人生悲喜,人情冷暖,社会百态。
有人会说你尽看一个小事和小黑点啦。
不是,人们讲出的一件小事背后还有很多很多的事。但一般人不会拉清单是吧?(那种爱给别人拉清单的才是满眼都是刺呢)。一个小黑点背后可能是一瓶墨水倾倒了,只是滴落到一片白上面的那一团在某天令人情绪不佳,不吐不快罢了。毕竟大家不是圣人嘛。
或者那小刺令人在某天特别痛和感伤而哭,但是得了肿瘤的人可能天天疼倒不会天天哭对不。
据说小说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就是把许多人优缺点都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表现一下。
小说也只是选取一些细节和桥段,不用不停地堆积故事,去塑造一个人物。
希望读者听一个故事,去思考和自己有点关系的。有点启发。
就打电话这个小事,我发现国内有一种人,不管老的还是小的。
在亲情中,有种人从来不主动打电话给自己的亲人,都是等着别人打给他们。
在朋友中,或许久久不联系。有时候还会主动一下。
但亲情中,有些人就相当自把自为啦。
有些小的,可能是怪父母离婚,或者自己的母亲出国,没陪着自己,可能一肚子怨言,或是被宠溺惯了。所以从来都是用“喂“或者根本没有称呼来打招呼。
有些老的,从来不主动给自己的子女打电话,说凭什么要我打给他们,他们是小的,应该主动关怀我。对子女也用喂或者无称呼来招呼。
之所以这些维系没断,是因为善良和弱势的一方从来不直接说教对方,如果这一方这样做,对方就要甩电话啦。
所以难道还不允许弱的那一方到推特上、到网上对着树洞吐槽一下吗?
有人说中国人是巨婴社会,那是把中国人说得太好啦。
把他们称为巨婴,意味着活到老,还是个孩子,要担待,要体谅,还像个孩子,巨大的婴儿嘛。
当然,也有关系不错的,父母常给成年孩子打电话的,孩子啊,爸妈想你啊,怎么你不打个电话来啊。但是孩子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反之亦然。
光一个打电话上,人们讲出的故事就已经是千姿百态了。
于是我的总结就是,既然到了海外,少他妈给国内打电话或联系。如果那些电话并不令人愉悦,总是一些无礼、无理、无情、无聊的屁话的话。
有情饮水饱,无情食饭饥。
到国外,过好自己就行,想怎么过怎么过,既不用给国内呕气,也不需要为他们奋斗,既不需要为他们难过,更不需要为他们颓废,哪怕此生你一事无成,你最大的成就就是你曾经选择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