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中国前居住的中国最后一个城市是广东省著名的工业城市。
是外商投资设厂的几十年的重要城市之一。
当年我记得我从大学来广东过寒假,大批的打工妹打工仔们回他们全国各地的家,然后春节过后,我回西北上学,大批的年轻人从全国各地云集广东来打工。
我的流向和他们刚好是相反的,所以长途车、火车、飞机等之流的拥挤程度还好,虽然也是很多很多人。但整个广东到处可见成群的年轻的打工者的身影。
当年年轻的他们奔赴的最主要的广东省的城市除了深圳那条线外,就是我去的城市的隔壁市的这条线。
因为我去的城市的市长不喜欢要那么多工业,说青山绿水是我市的财富,不要那么多污染的工厂,所以许多本来想进经济特区的工厂都涌向了周边城市。
在我出国之前,就有缘短住在那个周边城市。在遥远的远离人间的荒僻的算是小岛上,也有家具厂等不少厂子。
也正是因为有人来开厂,小岛也才能被开发。能盖商品房。虽然交通不便,但能吸引内地人来买稍微便宜的广东的房子。
整个城市曾经有很多的工厂,现在或许也还挺多,至少在疫情前,但那些工厂是否还在,生意怎么样就每人有不同的感受了。
从小岛出来后,沿着各条道路已经可以看到不少空置的厂房。
小商小铺或许还是有的,成街成市的,但工厂就比不上我年轻时候看到的那种繁华的人潮涌涌的情形了。
比如那里有个公交车站叫宝元鞋厂,那个厂占地庞大的厂区还在,有网友空拍和实地考察了那里,那里最高峰时有5万工人,工厂当年磅礴的气势和架构还摆在广大的土地上,那个公交站名还有,代表着曾经镇地一方,贡献颇多,但现在已经人去楼空了。空的厂房、空的宿舍楼、空的街道、空的乒乓球台,一切的空荡荡,荒地上长出茂盛的绿油油的杂草,草坪上只有两个小孩子在踢着足球……
那所鞋厂所属的集团是台湾商人,据说当年在中国的投资加起来是全亚洲甚至世界最大的鞋厂,但近年已经从中国完全撤资,迁住越南和东南亚了。
其他撤离的工厂在路边空荡荡地等待着它们是否能招到新的制造业工厂。
当年坐长途车时,车都会先停到这个城市,放下许多的工人,几乎放下车上80-90%的人,然后再去到我的城市。
因为我见过当年这里高峰时的繁华,再对比现在的空置越来越多的景像,所以印象深刻;街道总算没那么拥挤啦。
中国人总觉得日子会越来越好,经济会年年增长上去。
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原来那么多了,人口红利已经失去,老年化社会正在到来。
开工厂的成本越来越高,本来“腾笼换鸟”指的是让共产党让利,低税收、低行政费有、低用地和用工成本、低社保,鼓励高科技,没想到共产党采取的方式是在制造业工厂主身上榨取更高的五险一金。共产党是贪的无厌的。
结果养活了大量劳动力的中低端制造业被赶跑了,然后高科技并没有招来,因为高科技之高,也代表着少。
这些年随处可见的空置厂房和商铺多了。
但是市中心的商铺一空,如果找不到人承租,政府的什么计划生育处或者什么社区中心的政府属下单位会暂时接管,以免空荡荡的显得市容难看。
但空置的厂房找不到人来开厂,就只能一直空在那里了。
现在的人总以为经济会一直那么好。
但是我们广东的人都知道,我们都经历过1997、2008、2020好几次经济危机,史玉柱的烂尾楼还一直在我的城市矗立,代表着每一次浪潮袭来时又有很多人被大浪带走或被大浪淘沙了。
据说中国想把低端制造业搬往内地,然后让沿海发展金融和高科技。
这有点异想天开,沿海就是靠着邻近港口等优势才能压缩成本。
如果内地拉一车货,经过几十道关卡,成本翻倍再出口有啥优势;压榨青春打工妹打工仔的“美好”时代也已经过去了。别说孩子们不想再做奴工,也没那么多孩子够CCP剥削了。
几十年的压榨下来,高房价等带来的低生育率叫自尝其果。
中国的铁锈带是可以预见的。中国的沿海没有那么多的高科技来遮挡那些空荡荡的厂房。计划经济和供销社能租用这些厂房吗?做个中国梦吧。
我们每个广东的人,只要经历过几次金融危机或什么社会危机,看多了潮海潮去的故事,家长们手里还拿着当年政府发行的后来赖账不兑现的政府债券…, 就知道所谓的铁锈带会出现在曾经在最热闹的工厂最多的地方,先得有铁,才能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