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调侃中国人说:(对反日情绪)放心吧,中国人做事是很难贯彻到底的,他们很情绪化。
日本人挺了解我们的。
中国人做事确实不太一根筋。
我卖包子不行,我卖馒头行不行,我不一定非要卖包子的嘛,大概就是中国人的个性。
说的不好听点,就是无法坚持,说的好听点,是比较灵活。
中国人没有那种一定要成为什么,你看多少成功的大公司不都说了嘛,当初没想到要成为什么什么。
他们也没有一开始立志一定要要成为什么,只能不断去走,走出来了才知道是成为了什么。
就算有的有目标,但按我们中国人的个性,叫作战略上坚持,战术上灵活。虽然是那个方向,但也是条条道路通罗马,不能在一条路上走到死。
没有馅包不成包子,只能卖馒头了。
因为中国的环境比较动荡,最长的朝代也就300年,新朝开国之君一上来,都恨不得把旧朝的都毁掉。
你看现在中国还能保留下什么平房吗?
但欧洲、日本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前年的东西仍然存在。
中国的一些得以保存和存在是因为处于荒凉之地,暂时未能被发现和损坏,象敦煌莫高窟,唐代人聪明啊,知道在那里存在能保留长一点时间。
所以环境不允许中国人有太多长远和过于宏大的目标,那目标只能是个大方向,在战术和策略上得灵活多变。
就算有的人有宏大的目标,但他/她不具备宏大的资源,只能在具体的方法和策略上应着动荡的环境的改变而调整。
日本人很欣赏《101次求婚》那种韧劲,很欢迎鉴真六次东渡的那种坚持。
确实,大部分中国人是做不到那样的。除非一个人有非常具体、非常坚定的目标,比如鉴真和尚非日本不去。
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人生难免需要讲个缘字。许多事情的发生不需要硬要它发生。
中国人的适应性也很强。
花不一定要种在岛上啊,可以种在荒山、种在沙漠,种在许多地方。
所以,虽然我觉得中国人也是比较情绪化,好像没什么目标,或目标不明地飘荡,或者无法特别地坚持,但我还是喜欢中国人的这种特性。
这种“散漫”容易达到“闲云野鹤”的境地,我们终其一生所要抓住的东西在最后都得放手,象云一样飘走,那么过程中就先享受到了飘忽和放手的状态,不取而得,不得而放,不得而得,不放而放,得到了一切而放手,什么都没得到而平凡一生,他们其实是一样一样的。
这正是中国道家、佛家让我们明白的终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