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错改不了

有个广西男生发现自己的身份信息被搞错了,有一个犯罪少年和他一样的姓名,出生年。因为当时公安局上报给法院的文书出错,他替那个犯罪少年背了刑事判决书。
然后他折腾了几年,去找相关单位改正此事。
各方都很配合纠正此事,领导签了很多字,相关单位盖了许多章,也下发了证明文件,但是信息系统一查仍然是旧档案。

这事只能说不清道不明地暂时还拖着。

在我们搞软件开发的人看来,这正是当下中国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典型体现,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得挺快,但也有许多问题。

我曾经有张银行卡是用A手机号捆绑的,后来改成B手机号,银行那边似乎是改了,但第三方支付那边提交了新信息却一直改不了,还一直往A手机号上发验证码。好在我两个手机号都用着,否则验证码全跑到别人的手机号上了。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直在研究。

这就是设计的信息系统没有设计纠错、预留的功能。有这个功能,但权限划分不明,没有连动机制,系统设计师建立架构时缺乏更周全的考虑。
比如法律文书,既要录入旧有的信息,但没有设计新的信息、修改的信息录入的地方,如果删掉旧有的,或者直接改成新的,这也不符合保留原始记录的要求,此外,新的操作人员没有对已经生成的东西进行任意修改的权限,这就形成了没地方录入新的,代替新的,同时也不能修改旧的中间尴尬地带。

在中国,办案的和管系统的是不同部门。

如果真要改错,若是技术问题,还为一个小人物一个个案重新调整整个庞大的系统吗?这在中国似乎挺难。

所以,现在比较先进的开发都是模块、组件化开发,因为系统设计师再高深,也不能涵盖所有的事物,特别是新事物的出现。
为当下预留余地,让以后的纠错或更替发展能有空间。
所以说,设计、科研从来都不仅是技术的比拼,而是科研思想、价值观的体现。就比如开发管理软件的,如果本身管理思想不先进、流程设计不周到,那么依据实际管理而进行的系统开发仍然是旧式思想包装进了IT技术罢了。
一个从来不会认为自己是错,错了也不改的价值体系总是缺乏给后人留下纠正自己错误的机会的。
勇于认错,并能真的就事实如何方便迅速地改正错误,至少能承认自己有可能犯错,为以后改正错误留下空间,这俨然是中国人面临的严肃而深远的课题之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