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体

有个在国外已经读了博士当到学者的中国学霸对媒体揭露说当年描写他的那些报纸是一种误导,根本不是真实的他和他的经历。象在说别人的故事。

哈哈。

中国什么有不假。这是一种文化,在中国,这种假都不能称为假。这种文化是由无数的中国人,一起创造的。不管他/她是学或者从事理、工、科、医、商等等,是哪行的,一起一起的。

这个学霸被编排的这种故事体据说叫作“知音体”。

我当年作为一个写作爱好者,也给《知音》投过稿,《知音》的稿费可不低,当年一篇稿子可以给到1500—3000元起,还有比如年节组织作者的去国内外旅游的许多活动等。

21世纪初的时候,那时内地小城的好点的事业单位的工资才2000多元,3000元都算高薪了。所以她的稿费是很吸引人的。

虽然他们的编辑一般都在大城市办公,但还是很亲切很负责的。和我们住在偏远内地的作者一一打电话谈稿子的事。

大概就是这位学霸说的这么个意思,但文人之间说话都是比较含蓄的,学文的有点悟性的一点就通。

其实吧,就是这么个意思,作者与编辑之间是不会说大白话的,但用大白话说出来呢就是:人,得有那个人;事,得有那个事,比如你要写一个城市发生的谋杀案,就得真的发生过这么一件案子。得有那个真实的人名。但其他的可以是文学工作者编排的了,懂?

所以一般能真正给投稿并发表的都是跑比如什么政法线、教育线、社会线的记者,或者相关人等,我猜,因为他们首先得有信息渠道知道些发生了一些故事的人物。有那个人和事,然后具体的可以靠发挥和想象。

这些杂志当年还是很有市场很吸引人的。故事读起来真真假假,近近远远,虚虚实实。能让读者掩卷沉思,疑真念假,下期还愿掏钱买杂志就对了。

这也叫文学,但又不是纯文学,也不是纪实文学,一种还蛮有市场的文学。

中国许多东西都是这样。把自己没做过的都包装起来,或者被别人包装就乐见其成了。

因为生活中有点怪事,其实大部分生活又很普通。

没有什么电梯里三十秒、小便池旁遇见谈三分钟就搞定投资人的传奇,怎么好叫传奇。

没传奇哪有热点,和搅动人们那不安分的心呢。

虽然我最后没能在她上面发表文章,到哪去搞真事(咱也不认识公安口啊,当时小城教育线出这种上哈佛的杰出学生我还不认识啊~)但这种文体和这些杂志,当时可以养活不少文字爱好者,也满足了人们从杂志中获取娱乐情感的需求,是成熟的产业。

也挺好的呀,能让喜欢文学的人还可以有机会发表东西活下来。

但被写的人就一脸蒙逼啦:这是我吗?我怎么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哪个是我?

学霸还知道自己是哪个,没搞混。也许不少人当看了别人编排他/她之后,以为自己就是那个被写的样了。呵呵。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