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位置

苏/俄曾有一段时间,1989年以前掉飞机掉得比较多,现在仍占据全球航空空难死伤榜单第一。
苏/俄核潜艇事故率世界第一。
当一些档案解密后,欧美拍了这样的关于苏联的电影。
虽然从档案到电影,难免有改编的成分,但我们还是可从一艘核潜艇的事故中窥探到许多教训:
在冷战的背景下,在讲究政治业绩的气氛下,从设备到人员都不够周全的情况下,就匆忙服役。
当事故来临时,用人“堵枪眼”。
是否接受敌军援助关系着是否叛国,宁不要美国军舰援助而使官兵深受核辐射。
事后需要为政治永远闭嘴,牺牲的人,那些用生命用肉体去堵核漏洞的人连个英雄的称号都无法获得,连事迹都不能宣扬,连纪念他们的集会只能在苏联解体后才得以实现。
这种片子比那些血肉横飞的战争片看得更让人触动内心。
让我们深深思索一个问题,“人权”,在危难来临之时,小兵就该是炮灰吗?
但许多人会说这是不可避免的呀,必须得有人去进反应堆修补泄漏的地方啊,军人的职责啊;没办法啊,总得死人啊。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关系到体制,关系到一种意识,那就是把人和人权到底摆在什么样的位置。
欧美也有空难,也有核潜艇事故,但有没有找流浪汉去福岛核泄漏堵漏洞,这就不得而知了。
当我们把人和人权摆在第一位的时候,我觉得这是完全不同的意识,是一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道路。
如果一个校园有这种人权意识,那么他们会给学生上的第一课是如何在校园里安全地生活,避免暴力和生命伤害,学校该如何构建安全体系,而不是先说分数与就业。
如果一个核潜艇有这种人权意识,那么他们会在系统设计的时候就考虑更多的东西,比如核动力系统与潜艇是分离式的,紧急的时候可以切割。
如果一个航空公司考虑更多的是人的命,那么在大雾的情况下,宁可不降落也要避免万分之一失败的可能性。
如果一个房东考虑更多的是人的安全,那么他/她首先会先去关注煤气和电气是否安全,而不是成本和房租的高低。
如果一个行人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生命,而不是贪恋方便,那么他/她就不会去横穿马路,而走人行横道。
或许这些都是理想化的想法,但我们追求什么才能得到什么,我们现在人如草芥的悲惨命运是我们过去不重人命,忽视人权带来的恶果,我们以后的命运如何,在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人、人命与人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