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听春节时满屏电视里的一堆“孝”那么别扭?浓浓的想吐的感觉?
因为上古五帝本纪里是这么描述人伦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即,每种身份都要做好自己的本份。
而,现在,某些人并没有做好,却抓着“子孝”不放,那是因为后辈好欺负。
问一位作父亲的,是否做到了顶天立地?
问一位作母亲的,是否做到了温恤慈爱?
问一位作哥哥的,是否做到了待手足如朋友?
问一位作弟弟的,是否做到了待兄长够恭敬?
问一位作子女的,是否做到了孝顺?
问一位作国家管理者的,是否做到了待民如子,你才有资格要求民众尊你如父。
中国成语说“母慈子孝”,先有母慈,后有子孝,既有母慈,又有子孝,若无母慈,只要求子孝,这恐怕是老天也看不下去的道理。
每当需要利用儒家来控制管理,用虚伪来装点门面,用道德为借口来挂羊头卖狗肉时,往往就将中国传统智慧、儒家学说中的种种断章取义,专捡有利于自己的广而告之,于是常常都是把“孝”最先搬出来,甚至发展到了“要孝敬国家”这种荒谬的言论(从古至今的中国文化中没有哪位圣人说过子要孝敬国家,只有子要孝敬父母)。
因为小的弱的晚辈的最容易欺压,所以单单倡“孝”成为了最大的遮羞布,最无耻的道德皮鞭。
今儿代孔子问一句,他那些要求诸位该按照身份做好的事,做好了没?没做好,先照下镜子,再教育子民。
无道之世,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母不像母,兄不像兄,弟不像弟,子不像子……根源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