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在国外获得教授位置回国的理论物理学家是彭桓武院士

在中国的核武器研究领域,郭永怀、彭桓武、王淦昌三位被并称为试验物理、理论物理、工程力学三大台柱。他们学术水平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其中彭桓武院士是中国第一位在国外获得教授位置回国的理论物理学家。

彭桓武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原籍湖北麻城(今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生于吉林长春(今吉林省长春市)。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一直从事理论物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关于原子核、双粒子化学键、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教学培训和学术组织领导工作。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彭桓武院士是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他早期在理论物理最前沿研究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 20世纪四十年代初,彭桓武院士与海特勒(W. Heitler)教授发展相互作用量子场论和量子跃迁理论,并应用到核碰撞产生介子的过程和宇宙线粒子物理的研究。发展宇宙线介子理论,首次成功地解释了宇宙线的能量分布和空间分布, 成为当时国际物理界公认的介子理论, 并以作者哈密顿、海特勒、彭三人姓氏缩写简称为HHP介子理论。

彭桓武院士与玻恩教授合作开展对场的量子力学的研究, 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工作,与玻恩教授一起共同获得1945年度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尔-布列兹班(Macdougall–Brisbane)奖。

彭桓武院士是我国第一位在国外获得教授位置回国的理论物理学家。他领导并参加了核潜艇、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工作。彭桓武院士是我国核物理理论,中子物理理论,以及核爆炸理论等各种理论的奠基人。他关心着整个中国理论物理的发展,领导了科学院凝聚态物理组发展凝聚态物理和理论研究。同时他为了加强我国固体和统计物理、原子和分子物理、加速器等原理,作了大量的组织和研究工作。

为表彰彭桓武院士在原子能事业和理论物理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彭桓武院士被授予198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度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该奖金作为“彭桓武纪念赠款”被他分赠给共同从事过原子能事业的一些同事)、1999年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殊荣。

1954年9月,他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9年4月,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964年12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8年2月,当选为第五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

为了表彰彭桓武院士在理论物理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以及他为推动中国科学研究特别是交叉科学研究事业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2006年6月13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科学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第4879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彭桓武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