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家谱是浙江余姚的《虞氏家谱》和《虞氏家记》
2013年11月,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的余姚博物馆举行《姚江家谱展》,54个姓氏、86种、近800册家谱原件,所记人物从西周绵延到民国,涉及余姚四先贤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吴越王钱鏐、状元方山京、丞相李光、阁老谢迁、忠烈孙燧、《四库全书》纂修官邵晋涵、北大校长蒋梦麟、著名导演谢晋等名人。这样大规模的古代家谱原件展览,在浙江省属首次。
国人素有将自己祖宗的事迹修谱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都记载入谱,世代相续。史料记载,姚江流域自古就有纂修家谱的传统,南朝宋(宋(420年-479年),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时由余姚人虞贤纂修的《虞氏家谱》、《虞氏家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家谱。姚江地区现存于世的家谱仍有近700种,涉及100余姓氏,多藏于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各级各类收藏机构。
从商周始,家谱中大量记载家族祖先的善举恩荣和各种家训、家箴,对传播道德伦理、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家谱对尊祖敬宗、祭祀祖先、证明门第、睦族团结、辨别世系、梳理血缘、秩序人伦、嫁娶渊源、约束族员、教育后代等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血缘关系是家谱最看重的一种关系。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味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家谱世系录中于每人之下均注明属于何支、何房、名、字、号、行第、生卒年月日时、妻室、子女、墓地、功名、官衔等,人们可利用家谱厘清血缘亲族的源头、演变、分支、迁徙、繁衍等。
通过家谱,我们还可以了解家族各个时期的人口数量、结构,增减速度、原因,人口的社会构成、职业、文化、婚姻、寿命等等,是研究人口演变的可靠依据。家谱都要记录族源和迁徙情况,由何处而来,迁居原因,经何处而至此地,因此也是研究移民的第一手数据。家谱中的族约、宗规、家训、家箴、祠规、祭祀、婚丧礼仪,是研究先祖宗族制度最基本的资料。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谱文化可寻根问祖,慎终追远。古人云:“谱牒,身之本也。”今天,遍布五大洲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人宗亲社团,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感情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炎黄共祖的文化认同,是以姓氏溯源的谱系为根据的,历代的姓氏谱系代代相传,成了民族集体的潜意识。家谱在凝聚社会群体,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清代史学大家章学诚说,“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足见家谱的文化地位之重。
一套发黄的老家谱承载着一个家族史,数百上千家姓氏都在续修族谱或存有族谱,以至于形成一种独特的中国家谱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