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个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的中国公民是北京女士单秀荣

1884年4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并决定首先在北京实行。朝阳门地区是北京市也是全国第一个发证单位

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的形式被确定为聚酯膜塑封的单页卡片。1984年至1991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开始进行试行身份证制度。

1984年8月30日晚7时整,在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朝内大街头条居委会举行了全国首批居民身份证发证仪式

公安部、北京市发证领导小组、市公安局、东城区政府等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了仪式。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新闻单位的记者到会进行了采访。会上,共有172户380人领到了身份证。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单秀荣是这380人中,也是中国10多亿人中第一个领到身份证的居民,成为共和国“一号公民”。

单秀荣是女高音歌唱家,20世纪70年代时曾为多部电影、电视剧配唱主题曲,如电影舞剧《沂蒙颂》中的主题歌《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电影《归心似箭》中的《雁南飞》,电影《孔雀公主》中的《在这里留下美丽的梦》等。

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是中国户口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中国行政管理工作在人口管理方面的一个进步,同时也为公安工作现代化管理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012年12月,单秀荣接受了记者采访,回忆了领取新中国第一张身份证的细节:

出生于1946年的单秀荣,除了在音乐上的造诣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中国一号公民”。28年前,她在居住地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203号文化部宿舍大院内,领取了新中国颁发的第一张居民身份证。“这是个不可替代的荣誉,我觉得非常幸运。”28年后再次回忆起那段经历,单秀荣仍感慨万分。

“第一人”经慎重选择

时光回转到1984年8月30日晚,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203号文化部宿舍大院的老干部活动站门前张灯结彩、花炮齐鸣,一派热闹景象。公安部、北京市公安局等部门联合举办的中国首批居民身份证发放仪式举行。

1984年,文化部大院里住了2000多居民,其中大院南楼有170多户、380位居民,这380人有幸拿到了首批居民身份证。而单秀荣成为380人中的“第一”。

单秀荣回忆,发证的前一天,民警上门通知,通知到她家的时候特意说了一句:“单老师,明天你第一个领身份证!”不过这句话当时并没有引起她多大的注意,她反倒更关心身份证的“功能”。她问民警:“有了身份证,出门还用不用带工作证?”民警答:“身份证和工作证不同,工作证还是要带。”

事后,单秀荣了解到,那个年代选择“第一”并非随机行为,而是经过慎重考虑的。理论上说,单秀荣的丈夫是户主,应该去领第一张身份证,但是组织上决定给她。

1984年,单秀荣38岁,作为女高音歌唱家,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上世纪70年代末,她为多部电影、电视剧配唱主题歌曲,电影《沂蒙颂》的插曲《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电影《归心似箭》的插曲《雁南飞》等,在当时几乎家喻户晓。

除了社会影响外,组织上考虑人选还充分综合了政治素质、年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等因素。“不能有犯罪前科,年龄也不宜太小或太大,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综合各方面因素,单秀荣成为“中国第一公民”。

领证热闹像过年

“当时领证的场景就像过年一样,很多居民围着,拿到身份证后都特别兴奋。”单秀荣回忆,当晚自己拿到身份证就是一瞬间的事儿,还没顾得上多想,就被记者们围住了。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各媒体的记者纷纷上前采访,请她谈谈感受。“我想了想,说‘领了身份证以后肯定方便多了’。”至今,她对自己的这句回答仍印象深刻。

“虽然当时还没有实际用过,但是我想象中肯定是方便了。”事实也印证了当天的回答。单秀荣是演员,当时经常出差演出,再加上有时候会收到录音稿费,所以身份证在她身上的使用率,远高于其他普通市民。

领到身份证的第二天,单秀荣所在的大院更热闹了。媒体采访不断,还有不少从全国各地寄来的明信片、首日封,让单秀荣签字。大院的收发室经常是一麻袋一麻袋地装,最多的一天能收到七八十封信。

单秀荣认真地在每张明信片、首日封上签名,然后再寄回去。有些没有附带邮票,她就自己掏钱买邮票贴上去再寄回,没漏下一个。

无偿捐给博物馆

2000年,北京筹建警察博物馆,单秀荣接到了当时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的电话,希望她能将这张意义重大的身份证捐给博物馆。

“没问题,这个第一非同小可,它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我只是很幸运而已。” 单秀荣答应得非常爽快,没要一分钱。她说,这是作为“中国第一公民”应该做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