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南极气象站是南极长城气象站
中国第一个南极气象站是南极长城气象站,中国南极长城气象站是我国在本土以外设立的第一个气象站。
1984年6月,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气象局委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着手进行南极长城气象站规划、筹建及气象考察和业务的准备工作。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气象研究室的4名气象科技人员,于1984年11月20日随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乘船离开上海,踏上奔赴南极的航程。由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号打涝救生船组成的南极考察船队,战胜了太平洋的惊涛骇浪,经历了南美大陆南端德雷克海峡咆哮西风的考验,于1984年12月31日胜利抵达南设德兰群岛的乔治王岛。在考察队统一指挥和有关单位考察队员协助下,气象人员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克服了风雪寒冷和各种艰难困苦,在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的西南端,用很短的时间就建成了设备较为齐全的气象站。
1985年2月14日开始进行常规地面气象观测。1985年2月20日包括长城气象站在内的中国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宣告正式建成。1985年3月12日,世界气象组织(WMO)通知国家气象局邹竞蒙局长,长城气象站正式列入世界天气监视站网,其国际区站号为:89058。1985年4月长城气象站正式启用这个站号向全球电信系统(GTS)发送天气报告。
长城气象站位于南纬62度13分、西经58度58分,海拔高度为13.5米,距北京17501.9公里,与智利的弗雷气象中心和俄罗斯的别林斯高晋站毗邻。目前长城气象站有一幢面积为36平方米,用轻型建筑材料建成的气象房和装有白色围栏的14×20平方米的气象观测场。观测场内有2个10米高的测风塔和三个百叶箱,设有常规地面观测仪器和有线遥测自动观测系统。每天进行4次定时观测,用计算机编制气象电报,通过智利弗雷气象中心将资料传入全球电信系统。除常规地面观测外,还进行地面辐射观测,所有资料都存入计算机系统。在长城站建有气象资料无线短波接收系统和高分辨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和处理系统。可接收南极地区传真天气图、冰情图和移频气象报;接收高分辨气象卫星云图和遥感数值资料。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站区施工和科学考察需要,提供短期天气预报服务。此外,长城气象站还有进行近地面物理、大气化学等特殊项目观测的能力。
到1993年,长城气象站已正常运行九年,在每年世界气象组织对各国南极气象站天气报的到报情况检查时,长城气象站都得到了国际气象界的好评,为我国南极考察与研究取得了第一手资料。长城站在亚南极,属副极地海洋性气候,年降水日数达258天,是南极洲最暖和、最潮湿的地区之一。它又位于南极辐合区和咆哮西风带附近,极地气旋的活动频繁,全年大于17米/秒的天数为134天,极大风速达37.3米/秒,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十分敏感。长城站1985—1992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都已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气象研究室进行了整编,其中1985—1987年的资料已以《南极考察资料报告》的形式由气象出版社出版,1988—1992年的资料,也即将出版。这些资料在南极地理、地貌、冰川、生物、医学、环境、建筑等学科研究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挪威等国的极地研究机构进行了交流。
继南极长城站建成后,1989年2月26日,我国又在东南极大陆建成了规模更大的中国南极中山气象台(69。22’S、76。22’E,海拔17.7米,距北京12553.2公里),南极长城气象站和中山气象台的建成为我国开展南极气象考察和研究,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了贡献。
作者:陆龙骅
来源:1993年12月27日《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