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是丝织业

明代中叶,江南某些地区商品经济有了显著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在丝织业、浆染业、榨油业、铸铁业和制瓷业等手工业工场出现。但尚未使用近代大机器,故谓资本主义萌芽。

由于封建主义的束缚,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很缓慢。

丝织业是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明后期已有工场手工业迹象。到清中期,虽然苏州的机户已普遍雇工,但能形成工场手工业规模的,还无确实资料可证。清代丝织业的资本主义萌芽,主要是南京、苏州的”账房”,即绸缎庄充当包买商。它们不仅支配机户,还支配车户、络纬、牵经接头工人,以及染房和槌丝工,并且大多是工资关系,成为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但是,账房的这种发展,主要还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以至民国初年的事情,鸦片战争前甚至还没有账房这一名称。南京的账房,到1868年已有支配织机四、五百张的李、陈、李、焦等大家于1910年以后,并”自行设机督织飞向工场手工业转化。苏州的账房,到1913年也开始设机雇工织造。杭州在鸦片战争前还不见账房记载,到1875年左右,才有蒋广昌、王悦昌、吉祥恒等绸缎庄放料收货,由机户转化来的蒋广昌逐渐支配织机达300张,并在上海、汉口等地设分庄。

1912年前后,日本的手拉丝织机引进中国,蒋广昌、王悦昌、吉祥恒等账房相继开设手拉机织绸厂,织出了闻名一时的杭州”铁机缎”。接着又有虎林、天章等厂开设,到1920年已有几十家。1914年,苏州的5家账房也联合开办苏经织绸厂,置手拉机100台,集中生产。接着有振亚、延龄、东吴、三星等厂开设,到二十年代已有36家,雇工3,000余人。它们大多是由原来的账房转化而来的,原来的机户则变为绸厂工人。1923年,杭州的天章绸厂首先向上海采购电力织绸机,代替手拉机,接着,虎林、王悦昌、吉祥恒等也先后改用电力机。在苏州,1926年,苏经绸厂首先使用电力机,接着振亚、延龄、东吴等也先后过渡。但手拉机仍有其适应小批量生产、花色工艺性强的特点,并未完全淘汰。到1937年,苏州丝织业共有电力织机2,000台,手拉织机5,000台。

丝织业受外力干涉较小,它的历史,对于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的发展来说,具有典型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