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小麦标本发现于甘肃民乐县

2013年7月,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的“四坝文化”暨民乐县东西灰山遗址研究座谈会上,甘肃省政府参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推出新论:甘肃省民乐县(今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东灰山遗址的发现表明,“甘肃河西地区是我国最早使用青铜器的地方,至少在青铜器时代,我国已开始栽培小麦。民乐县河西走廊一带是我国种植小麦最早的地方。”

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民乐县境内,有东灰山、西灰山遗址两处四坝文化的古遗址,今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西文化早在4000年前就有交汇

经北大考古学系碳14测定,这些出土文物距今4300年以上。郎树德说,“可以准确地说,民乐至少在4300-4400年前就有丰富发达的史前文化。东灰山河西四坝文化的发现,有学者认为中西文化交流在4000年前就开始了,而不是丝绸之路(公元前138年)开始的时间。重要文化遗存青铜器的发掘,证明甘肃河西地区是最早使用青铜器的地方。”

在东灰山遗址中,曾先后出土了铜削、铜锥、铜镯、铜耳钸、铜小圈钸等16件铜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室对15件铜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除1件为铜砷锡三元合金制品外,其余均为铜砷二元合金制品,经金相检验的11件铜器中,结果均为锻造组织,其中6件铜器在热锻之后又经过了冷锻加工。“铜砷二元合金与锻造加工是东灰山四坝文化铜器的鲜明特征,完全不同于其它地点发现的我国早期铜器。”

郎树德认为,我国中原一带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基本都是铜与锡合金的锡青铜,没有类似东灰山遗址出土的铜砷合金铜器。这些铜器要比中原地区出土的商周时代青铜器早,甘肃河西地区是我国最早使用青铜器的地方,“先有东灰山遗址中的铜器,后有中原一带商周的青铜器。”

郎树德说,“根据测定结果,四坝文化的铜器合金成分复杂,既有锡青铜和铅锡青铜,又有砷青铜以及其它合金制品。四坝文化普遍发现砷青铜,这一特征与西亚、南欧及北非的早期铜制品相同,反映出4000年前,四坝文化有可能与外界存在某种形式的联系。”

他说,铜器不是我国最早使用的,西亚人五六千年前就有了,中亚、西亚的青铜器含砷,中原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含砷很少。他说,甘肃地区是最早使用青铜器的地方,可能是从中亚、西亚一代传过来的,是先到了甘肃,然后才传到中原。

小麦起源地仍待考究

“东灰山遗址的发现表明,至少在青铜器时代,我国已开始栽培小麦。”郎树德介绍说,在甘肃,至少4000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植。东灰山人以农业为主,生产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考古学家在东灰山遗址曾发现了小麦、大麦、高粱、粟和稷等5种作物的炭化籽粒,尤其是小麦粒完整饱满,而且数量很多。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对这些炭化小麦标本进行碳14测定,断定为距今4230±250年。考古学者认为,这些炭化小麦仍然是我国境内见到的年代最早的炭化小麦标本。另外,在一个遗址发现五种重要作物的炭化种子,在国内是首次,在世界上也极其罕见。

郎树德说,如今,对于小麦到底起源于中国还是从西方国家引进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考究,但东灰山遗址小麦粒的发现,至少可以说明,甘肃民乐县河西走廊一带是中国种植小麦最早的地方。这些炭化籽粒的发现,进一步论证了中国是栽培小麦、大麦、高粱的原产地和重要起源地之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