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满清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创造的六项“中国之最”
提到刘铭传,人们都知道他是晚清著名爱国将领、台湾首任巡抚,在抗法保台和开发建设台湾的过程中做出过卓越贡献。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因为种种原因,这位传奇人物的骨灰一直没有安葬,多少年来一直默默地放在其后人的家中。
“青山有幸埋忠骨。”2008年,刘铭传的家乡肥西县(今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在合肥海拔最高的山——大潜山建设刘铭传墓园,并把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刘铭传的骨灰安葬到了这一墓园。
刘铭传是一位有重大历史贡献的安徽历史名人。公元1884年,刘铭传临危受命,从家乡合肥出发赴台,抗击入侵台湾的法军,后担任台湾首任巡抚,开启了台湾的工业化、现代化之门。然而,有谁能想到,这位抗法保台的民族英雄身后却一直没有“入土为安”。
肥西县地方志专家马骐告诉记者,刘铭传的一生有着传奇色彩,尤其与“六”字有着不解之缘。刘铭传生于1836年,卒于1896年,享年60岁。他在家里排行老六,因少时生天花,人称“刘六麻子”。他1856年在六安兴办团练。1862年创办淮军“铭字营”,当时年仅26岁。台湾建省后,他当巡抚6年。
刘铭传还创造了中国六最:
最早采用西式装备和操练方式;
最早上奏折倡修铁路;
最早在一省范围内推行全面改革并取得成效;
在台湾创办全国最早的、独立的邮政局;
在台湾修建最早的一条实际营运的铁路;
在台湾提出中国最早的创办经济特区计划——基隆煤矿承办章程。
“刘铭传去世后竟然仍与‘六’字结缘,遗骨和骨灰曾经六次搬迁,最后保存在其后人家中,至今没有正式安葬。”说到这里,马骐感慨万千。
马骐讲述了他所听说的刘铭传遗骨和骨灰六次搬迁的经过——
1896年1月12日,刘铭传在六安麻埠刘新圩去世,遗骨暂时安放在圩内,拟择时安葬。1896年春,一场大水冲毁刘新圩,刘铭传家人将棺材放在竹筏上运回肥西,葬于离刘铭传故居刘老圩十几里远的金桥吴家院墙。
1958年“大跃进”时,平整土地,刘铭传墓被挖开。在当时省政府的支持下,刘铭传曾孙刘肃曾先生的夫人和亲戚去刘铭传墓地察看,发现刘铭传随葬品仅剩帅袍等少数物件。他们把遗骨捡出,包以帅袍残片,带回合肥火化,珍藏家中。
1964年,刘铭传的后人刘朝望的夫人周宗文由上海来合肥时,受刘肃曾先生的委托,将刘铭传骨灰盒连同后人刘朝望的骨灰送往苏州天平山灵岩寺保管。1966年秋,苏州天平山灵岩寺住持通知将存放的骨灰盒取回。周宗文委托娘家侄儿周国保将刘铭传及刘朝望骨灰带回老家长丰县三十头村,趁天黑埋入村后坟地,堆成两个相连的小坟包。周国保及家人从来不敢透露这是刘铭传的坟墓,恐遭人盗掘。周国保去世后,由其老伴和子女负责看护祭扫。
20世纪80年代以后,刘朝望之子曾寻找刘铭传之坟。1985年,刘铭传后人刘学亚和合肥市文物考古专家程如峰由合肥市政协原副主席萧克非先生委派,在知情者的指点下,曾往上海查访刘铭传骨灰,后辗转找到长丰县三十头村,察看过此坟。因此,刘铭传骨灰埋藏地,除周国保家人外,只有刘家数人及程如峰先生知道。
马骐老先生说,2000年12月13日是刘铭传骨灰发掘的日子,他作为合肥市地方志专家,和合肥市文物考古专家程如峰先生,应邀作为见证人和记录人。当时,20多位刘铭传后人齐聚发掘现场。
亲手掩藏刘铭传骨灰并负责看护的周国保(1985年亡故)的老伴和子女指认刘铭传坟墓所在地。这块墓地在长丰县三十头村的一个岗头上,墓旁有一棵大松树,成为其一个明显标志。刘铭传的墓极其简陋,甚至不及旁边一般村民的孤坟,“这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身后竟如此凄凉,在场的人都感到十分的心酸。”
刘铭传骨灰盒出土时已严重腐烂,一碰就破,不过,骨灰保存基本完好。此后,刘铭传骨灰暂时放在其后人家中轮流保管。刘铭传骨灰出土的消息一经传出,各界人士十分关注刘铭传骨灰正式安葬的问题。大家认为刘铭传作为有重要历史功绩的名人,应该建一座规模较大的墓园,以彰其功。肥西县政府很快将建设刘铭传墓园一事列入议事日程。
由于刘铭传骨灰一直无法正式安葬,合肥市文物考古专家程如峰十分着急。
“英雄魂归何处?”2008年前几年,他曾致信当时的台北市长马英九,与他探讨是否可将刘铭传骨灰安葬在台湾,因为刘铭传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是在台湾度过的。马英九将信转给时任台北市文化局长的龙应台,龙应台很快就给程如峰回了一封信,建议还是将刘铭传骨灰安葬在他的家乡肥西县。
刘铭传的后人、安徽省刘铭传研究会会长刘学宣,为了给先人的墓园选址,也曾颇费思量。他来过大蜀山、紫蓬山和大潜山,最终还是定在大潜山。因为刘铭传生前曾对家乡的大潜山饱含深情,据说年轻时的刘铭传曾登上大潜山仰天长叹:“大丈夫当生有爵,死有谥!”刘铭传成名后自号“大潜山人”,他创作的诗作也命名为《大潜山房诗钞》。据此,刘氏后人都赞同将刘铭传的遗骨葬在刘老圩附近的大潜山。
肥西县政协副主席卫先毓说,为了让刘铭传尽早“入土为安”,肥西县政府对墓园选址也高度重视,综合各方意见,并征得刘铭传后人的意见,最终确定将刘铭传的墓园建在合肥海拔最高的山——大潜山。
为了让墓园更加吻合当时的时代特点,2008年规划设计人员曾赴湖南考察了与刘铭传同时代的人物,如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墓园,并将按刘铭传的官秩来设计墓园。同时,鉴于刘铭传非同一般的历史功绩,这位传奇人物的墓园规模将远远高于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墓园规模。
根据刘铭传墓园的规划,墓园建于大潜山的北麓。规划设计人员考虑,由于大潜山北麓没有耕地、林地,基本上是光秃秃的石山,在这里建设墓园有利于保护生态。规划设计人员将在建设墓园的同时,大面积增加北麓的植被,一方面衬托墓园,一方面也有利于改善大潜山的生态环境。“刘铭传墓园建成后,将使这片荒山成为青山。”
肥西县政协副主席卫先毓透露了墓园的规划方案:“墓园高度为146米,形状看上去有点像南京中山陵。”墓园外是一个大的停车场,一进门是一个照壁,经通道拾级而上,沿途可见石马、石猪和华表,在半山腰有祭祀的广场。“刘铭传墓园建设均由政府投资,工程分为两期,初期投资约为500万元。10月23日开标,下周正式开工建设。大寒之前务必要让刘铭传的骨灰入土为安,并将举办安葬仪式。”
肥西县政府有关人士称,刘铭传墓园将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联系海峡两岸人民的纽带和肥西县一个重要的人文旅游景点。
记者了解到,肥西县在建设刘铭传墓园的同时,围绕刘铭传故居,还准备打造台湾风情一条街,将原汁原味地浓缩台湾几个时期建筑、文化的要素,可能还会请台湾同胞对风情一条街进行建设、管理和经营。由于淮军中的爱国将领主要出自肥西,肥西县还将打造淮军文化园,目前正在呼吁立项。此外,肥西县将刘铭传墓园、故居作为紫蓬山风景区的一部分,进行全面规划,欲打造成为重要的人文旅游景点。
2008年,建园前,有台湾客人参观了刘铭传故居,当得知刘铭传墓园即将开工建设时,十分高兴。他们说:“刘铭传在台湾妇孺皆知,他是保卫和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人民对他有很深的感情。”
两位台湾客人称刘铭传墓园的建设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观光价值,是两岸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过去,我们台湾人到杭州,要去岳王庙;到南京要上中山陵。今后,到了合肥也要参观刘铭传墓园和故居,它会成为两岸交流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