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这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被世界学术界所广泛认可。

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其发明者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东汉时的宦官蔡伦。《后汉书-蔡伦传》对此有明确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在当时和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所以根据其记载,后人认定,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一些学者把蔡伦向汉和帝刘肇献纸的公元105年,作为纸的诞生年份。

其实,这是一个历史认识的误区。随着考古的新发现,和对历史典籍的深入解读,得出的结论是:蔡伦并非造纸术的发明者,他只是造纸术的改造者。

古籍中的已有记载,在蔡伦“发明”纸之前,已经有人使用纸张。如《三辅旧事》上曾说:卫太子(卫子夫为汉武帝生下的长子,又称“戾太子”)刘据鼻子很大,汉武帝不喜欢他。江充(汉武帝身边的近臣,因巫蛊之祸以“大奸”而遗臭万年)给刘据出了个主意,教他再去见武帝时“当持纸蔽其鼻”。刘据听从了江充的话,用纸将鼻子掩盖住,进宫去见武帝。汉武帝大怒。这件事发生于公元前91年。

又如《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列传下-孝成赵皇后〉记载: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妹妹赵昭仪要害死后宫女官曹伟能,就派人送去毒药和一封“赫蹄书”,逼曹伟能自杀。据东汉人应劭解释,“赫蹄”就是“薄小纸也”(后人称为丝棉纸,是一种用丝绵做成的薄纸)。

应劭《风俗通》记载,光武帝(公元25—57年)“车驾徙都洛阳,载素、简、纸经凡二千辆”。

汉章帝时,东汉著名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屡次上奏称《古文尚书》与《尔雅》相应,提高了古文经学的地位。还教授了许多得意弟子,其中就有许慎、崔瑗等人。《后汉书-贾逵传》说,建初元年(公元76年),汉章帝令贾逵选二十人教以《左氏传》,并“给简、纸经传各一通”。

在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一零零年),贾逵的弟子许慎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这部字典里已经收有“纸”字。

以上有关纸的文献记载,都早于公元105年,即蔡伦向汉和帝献纸那一年。

《后汉书》有关蔡伦造纸的记载主要取自刘珍的《东观汉记》。《东观汉记》中只记有“蔡伦典尚方作只纸”,“典”即“主管”,意即“蔡伦主管尚方作纸”,没“发明”纸的意思。《东观汉记》的作者刘珍、延笃等人,都是蔡伦同时代的人,如果蔡伦发明了纸,他们是不会不记载的。

考古方面的一些新发现,也强烈指向对“蔡伦发明说”的质疑。1933年,已故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地区发现了一片西汉中叶古纸。这是一片麻纸,长约40厘米,宽约100厘米,纸面可清晰见到麻,在同一遗址中还发现有汉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的木简,黄文弼考证后认为,该纸是西汉时期的产物,比蔡伦所生活的东汉时期早了一个半世纪。

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再次出土了比新疆罗布泊的纸还要早约一个世纪的西汉初期的古纸,而且有数十张之多,灞桥纸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所制成。

在此之后,1973年—2002年,在中国考古文物中不断发现不同时期的西汉纸,因此,中国最早发明造纸术的时间要远远早于蔡伦的东汉时代。

自从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手工制造植物纤维纸后,造纸术在几个世纪以后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后来又经过非洲北部传到欧洲。

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但进入近现代,中国机制纸工业发展迟缓。据有关资料,我国机制纸工业始于1891年,旧中国纸的最高年产量仅16.5万吨。

建国以后,造纸工业已有了较快的发展,纸产量从1949年的10.8万吨增长到1980年的535万吨,纸的品种也由几十种增加到四百多种。

随着生产的发展,造纸工业的布局,也逐渐趋向合理。

在建国初期,全国各省区都以本地原料资源为基础,建有规模不同的造纸工业,其中辽宁、吉林、广东等省是全国新闻纸的产地;上海是全国高级文化用纸的主要生产基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