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最早、保留最为完好的人工林是江西婺源文公山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春,时已46岁的一代大儒朱熹,首次千里迢迢从福建返抵祖籍婺源(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上九老芙蓉山扫墓。此后,九老芙蓉山便易名为文公山。现在,文公山上还有当年朱熹亲手植的古杉树群,据中国林业权威们考证,此为中国历史最早、保留最为完好的人工林。
文公山离县城30多公里处,一条盘山的唐代古驿道,随山势蜿蜒起伏,两旁古木相拥。青山逶迤,绿阴深幽,举目远处的峰峦,那忽明忽暗的云霞,把个绿盈盈青幽幽的文公山,妆扮得更加风姿绰约,宛如仙女撩开了面纱,让你一睹芳容。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文公山,何以有着如此多的楮树?是“朱”与“楮”谐音相通,而人力为之?还是纯属天然之巧合?如今谁也无法考证。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死后的朱熹却如孔子一样,被封建王朝礼遇有加。朱熹谥号文公,而朱熹家埋祖坟之山被称为文公山,山上建积庆亭并立石碑,上刻“枯枝败叶不得挪动”,官府还派兵看守,保护山上坟莹树木。
朱熹第四世祖朱惟甫妻的墓冢,座落在巨杉环绕之中,这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墓冢,青石板刻的墓碑,鹅卵石垒的墓群。如果没有那青石墓碑,有谁能相信,这里就埋葬着被南宋理宗钦赐御书“宋代圣人”紫阳先生的先人?如果没有古县志的记载,又有谁能相信,这古杉竟是清乾隆皇帝御书“百世经师”的晦庵翁亲手所植? 面对着古杉古墓,我想,朱子尽孝,八百多年前上山扫墓的那一幕,如今只有古杉作证了。
朱熹手植的古杉群,也给世人留下了谜一般的深遂。有说是朱熹植二十四株杉木,代表着二十四孝;也有说朱熹精通易经,著有《太极图说解》,其古杉分布状如八卦,是朱熹刻意按八卦形所栽。如今,朱熹手植的杉树历经800多年雨雪风霜,犹存16株。更令人称奇的是,至今枝叶扶疏,生气盎然,最大的一株高达38.5米,最粗者干围3.07米,其中一号树材积有11.94立方米,其他树皆高达30米以上。
这些年来,文公山,不仅成了文人、专家青睐之地,更成了游人与媒体聚焦的热点。据导游介绍,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东方卫视还对古衫群作过专题片,就衫木的年代、存活至今的原因,采访过专家、村民、护林人员和守山人,还采访过文革时偷伐古衫的当事人。
仰望着这些高耸入云的古杉群,我们在赞叹和追思的同时,特别想通过古杉,越过时空遂道与朱熹对话。朱熹与文公山,历经800多年的沧桑,与整个婺源山水一道,凝成了一抹自然之绿,衍生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它所产生的灵秀与飘逸,清幽与怡然,是朱熹留给故乡最宝贵的一笔无形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