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家坐堂理发店开在1911年的汉口

中国第一家真正的理发店,或许应该在上海。可是到了20世纪末,国内贸易部要发掘这段历史时,他们才发现,有据可查的中国第一家理发店,竟然是在1911年的汉口(属今湖北省武汉市地界),是以“三把刀”响名的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开的。

“三把刀”是指厨刀、修脚刀、理发刀,旧时代时,扬州人以这三门手艺的精通享誉南北。

1911年9月,一个叫张聚年的扬州人,挑着剃头挑子来到武汉时,仅是希望“求生”,在当时属于法国租界的汉口车站路开了一间理发店,挂出了“长生堂文武理发馆”的招牌。一段延续百年的城市传奇,由此拉开帷幕。据《长江日报》报道,“长生堂”的百年绝技“手指造型”,有望入选武汉市第三批非遗名录。

理发师坐店营业开先河

当年在武汉剃头的师傅们多是扬州人,没有固定的场所,一头是脸盆,一头是炉子,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直到有一天,一个叫张聚年的扬州人开起了一个店,名曰“长生堂”。顾名思义,是想借这个地方长久地生存下去,也许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将是中国以店铺方式存在的第一个美发店。“长生堂”不仅是武汉的第一家理发店,而且是有据可查的中国第一家理发店,也是扬州人开设的最早的理发店

历史上对张聚年没有更多的记载,只知道他原来是个扬州剃头匠,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有许多的“张聚年”。记者查到,1912年6月14日河南开封的《自由报》登载了这样一则消息:“郑州车站对面金台旅馆有一‘时宜理发处’,从沪、鄂聘请技师,购置新式理发工具推子、剪刀、新剃刀,壁挂面镜,对外剪头理发。初次剪发剃头者分文不取。剃光头、留短发、理平头,时兴式样自选……”不能不说张聚年很有眼力:选的地段好,位于法租界,就在老汉口火车站对面,周围影剧院、社交场所多,是个热闹又不失身份的所在;取的名字也好,长生堂果然长寿,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营业了99年,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理发店,也是中国最长寿的理发店。1911年,张聚年创办长生堂时,当时有木质理发靠背椅子12把,这在当时来讲是很大的规模。此前,中国只有挑着担子、穿梭于街巷的“剃头匠”,没有坐店营业的理发师。长生堂的诞生使“剃头”这个不入流的行当,成为一个正式职业。随后的十余年间,“万国”、“香港”、“上海”等一批老字号理发厅陆续在三镇开张。到1934年,武汉理发店的总数已超过500家,仅汉口、武昌的理发店营业总额就达25万元法币之多。“当时,中上等理发也不过一次3角,25万实在是个很大的数字。

历经风雨成百年老店

开店之初,长生堂即以“文武”理发吸引顾客。所谓“文武”理发,就是传统的将理发与推拿按摩融为一体,匠师除了对顾客剃头修发外,还附加对顾客从头到脚浑身的推拿。据说当时,有人脖子落枕、闪了腰,就跑到长生堂,让老师傅推拿,比在医院效果还好。因其地处法租界,为“入乡随俗”,便很快将理发作业改为“文明理发”,舍弃了“武”化的推拿按摩项目,加了电烫理发项目,有了电烫,发型则看起来更加讲究。在这方面,老板多从西洋电影中寻求蓝本。72岁的毕永华老师傅13岁入行,几乎在“长生堂”大半辈子。他回忆说,一开始,“长生堂”以“文武”理发吸引顾客,就是传统的将理发与推拿按摩融为一体,匠师除了对顾客剃头修发外,还附加对顾客从头到脚全身的推拿。后因“长生堂”地处租界,不得已习上“洋味”,便将文武理发改为“文明理发”,舍弃了“武”化的推拿按摩项目。据老人回忆,因为“店名好”,加上服务周到,当时富贵人家的小姐公子剃满月头、生日头、结婚必定到“长生堂”,以求长生不老,一生吉祥,生意非常好。

抗战爆发后,“长生堂”一度萧条,名师周德材接任老板后,从上海请了8位理发师,投入上万余大洋重新装修店面。由于设备、装修先进,名师成群,生意又火爆起来。 “仅订制16把铁椅子就花去了8000块现洋,门是雕花隔扇,窗是彩色雕花。每张椅子上都配有虎皮动物图案的皮垫子,天然大理石台板,全部用红铜条包边,富丽堂皇。”“长生堂”的当代传人代芙蓉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长生堂”还保留着那一时期的装修遗风,遗憾的是毁于“文革”,连解放前的老照片资料也未能留下一张。

“手指造型”是独门绝技

“长生堂”地处当时的法租界,接触到最新的欧美潮流资讯,也吸引了很多租界官员、外国海军和达官贵人来这里,他们胡须茂盛,对剃须有着不同的需求,于是长生堂也渐渐地形成了从欧洲风格中吸取灵感、塑造具有中国味道的发型和胡型的风格,并且在塑型过程中不需要吹风机,仅靠手指上的功夫就能修剪出顾客需要的形状。那时的人喜欢什么发型呢?《新汉口竹枝词》中有云:“翩翩捷捷少年郎,不着长衫着短装,胡蓄威廉头拿破,文明模样仿西洋。”他们蓄威廉式胡子,发型则为“拿破仑”或“华盛顿”式,其实就是中分和偏分;刚剪掉满清辫子的中国人,以美、法、德等世界强国的领导人名字命名发型。“长生堂”独门绝技是“手指造型”,就是完全通过一把剪刀,一把梳子,就可以完美地体现不同风格的发型美感。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电吹风引进武汉后,长生堂的手指造型绝技如虎添翼,名师辈出。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名师周子善。旧时的法租界周围有许多戏园子,里头的名角儿都上“长生堂”弄头发。40年代,有一部美国影片《出水芙蓉》来汉公映,片中女主角扮演者伊蕙莲丝的发型最逗人喜爱。而周子善脑筋特别灵光,看过电影后如法炮制,设计出具有民族风格的发型,取名“泳式上旋”。许多女士点匠点样要做这种发型,周师傅有求必应。周子善有个绰号叫“高鼻子”,排场最大,每次给人理发时总有四五个徒弟在身边,有的端着茶在旁伺候着,若茶凉了,他一喝,二话不说便会摔杯子。长生堂毕师傅回忆说,长生堂声誉由此大振,“伊蕙莲丝头”热不仅波及全国,甚至达到了中国电影界,当时,风靡一时的国产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中舒绣文、上官云珠扮演的王丽珍、何文艳两个人物,都是梳着这种“泳式上旋”发型。

达官贵人最爱“长生堂”

民国时期,长生堂几乎引领着武汉的时尚风向标。“那时到长生堂来理发和做头的,以达官显贵及外国人居多,甚至蒋介石也知道汉口有个长生堂。”听店里的老师傅讲,蒋介石每次来汉口,都要请“长生堂”的师傅代恒贵及其儿子代友宝为其剃头,工具是蒋介石自备的专用理发工具。武汉解放前夕,许多国民党的军政要员,在离开大陆时,一定要在“长生堂”理个发后再走。他们是想借“长生堂”的吉祥字号,希望能给他们带来好运。改革开放后,很多老人从台湾回大陆探亲,都特意找到长生堂,重温那段时光。

解放后,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汉举行,武汉理发厅的江福焱由于政治可靠、技术过硬被选中,携工具在洪山宾馆住了一个月,为周恩来、刘少奇、贺龙等领导人理发。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武汉还有理发师傅被选调到新华社香港分社去理发。“长生堂”的火爆生意一直持续到解放之初。1952年,“长生堂”变更为“国营”,招牌改为“江岸区合作社理发厅”。1959年恢复“长生堂”。“文革”期间,又先后改为“二七理发厅”和“江岸理发厅”,直至1978年,才又一次恢复“长生堂”的店名至今。虽历百年沧桑,几更店名,但“长生堂”的手指造型绝技却薪火相传,延续至今,并在崇尚健康、自然的今天大放异彩。百年绝技的传承引起文化部门的重视,不久前,武汉江岸区将长生堂的“手指造型”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申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获得评审专家认可。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