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实行印花税是在清朝末年

藏身于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地税局大楼六层的武汉税收博物馆,是全国馆藏文物最多的税收博物馆。步入展馆,千余平米的环形展厅内,馆藏25000余件展品,展出文物精品4000余件。展馆内布满了从宋、明开始的税收文物。

据馆方介绍,万历八年的税单、价值50万的南宋银铤以及全国唯一发现、贴有清朝印花税票的林契……这三样馆藏宝贝构成了武汉税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民国税预交到2012年
电影《让子弹飞》中,汤师爷那句“晚了,前几任县长把鹅城的税征到90年以后了”令人捧腹,然而,在武汉税收博物馆内,展柜中的税票却让看似荒诞的台词得到证实。
民国时期,财政紊乱,收税千奇百怪,甚至提前预征税款。无货不税、无物不捐,私人棺材也须纳税、去公厕方便也要交“粪税”。
展馆内,湖北较早时期的税票,是远安县王氏家族从清光绪四年至民国十五年长达48年的地丁纳税凭单,凭单上所缴税款有的被提前几年预征。最离谱的是民国时期四川省一位叫周玉顺的农民,其收税凭单显示,从1915年起,28年间他家至少纳税47次,其中至少有7年被两次以上重复征收。更离谱的是,其家庭税款甚至被预征到80年后,也就是2012年。

张居正时代的土地证
馆藏文物中,最古老的一张税收凭据,是明代万历八年汀州府长汀县的《归户由帖》,已有近500年历史。这是万历首辅张居正为推行“一条鞭法”,历时三年对全国土地重新进行清丈的重要证据。当时,全国的土地掌握在富人手里,而数量多少根本无法弄清。位居首辅的张居正为挽救近乎破产的政府财政而进行全国土地大摸底。展柜中的三张“税单”,相当于现在的征收通知书,上面写清土地面积、位置、所属权人,以及该交的税额,十分细致。换句话说,这就是明朝的土地证。
“中国有税票就是从明朝开始,但由于纸质税票难以保存,现今已很少见。现在,像这样的纸质文物全国不超过十张。”讲解员介绍道。

南宋过路费铸造银铤
像元宝一样的银锭,大家都见过。但两头呈扇形、中间呈束腰状的银铤,却极为少见。博物馆内,一块南宋时期的出门税银铤,为大家再现了一段奇特的税收历史。银铤由送货车辆在进城门关口时所交的碎银子铸成。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过路费的象征。
所谓出门税,是指商贩出城门交纳的税款,这是南宋时期一种特殊的商税,当时主要活跃在南宋与金国边界以及淮河两岸。那时候,商人们携带货物穿州过府,只要途经城门,就要交税。
据讲解员介绍,该银铤在收藏市场上,市场估价超过50万元。

清朝已试行印花税
印花税是我国向西方学习推行的第一个税种,起始于清朝末年,正式实施于民国初期。但史料记载:清朝末年,拟开征印花税,并设计印制了印花税票,不过,直至宣统退位仍未能开征。但博物馆内收藏的一份宣统二年六月的山林买卖契约,上面就贴有一枚面值20文(折合现今两角钱)的印花税票,这份印花税票还是日本印制的。武汉税收博物馆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样的文物至今其他地方没见过,它的出现,说明在清朝已开始在部分地区试行印花税”。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