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是世界第一座双曲拱桥江苏无锡的“东拱桥”由苏松源主持修建
走进苏松源的家,他正在翻阅着桥梁学的书籍,这位83岁的老人一辈子都和路桥打着交道。当年,也正是“双曲拱桥”让苏松源这个并非科班出身的无锡县城青年一下子闻名全国。
苏松源中学毕业便辍学在家,他人生的转折点是从他转入苏南行政公署交通处无锡公路管理站工作开始的。管理站当时设在无锡有周山浜,负责交通运输、修桥铺路等。苏松源在2011年接受采访时回忆说,20世纪60年代,无锡县32条公路,只有14条通省管公路,其余乡镇全都是羊肠小道,而当时全县共有3500多座农桥,大多数是临时木桥,年久失修,破烂不堪:
“当时有80%以上的都是木桥,只能够走牛走人,那么这个木桥就是在两根木头上面摆几块木头板,板烂掉了,有的板缺掉断掉了,老太太过桥要爬过去,小孩子牵了牛要过桥那就重了,那么甚至桥就要垮掉,连牛和小孩子都掉下了河里。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人代会上就有60%的提案要求修桥铺路。”
1962年,无锡县交通局成立桥梁工程队,次年开始确定农村桥梁改造方针。当时资金十分紧张,如果按照当时比较流行的永久性桥梁改造,所拨费用每年只能改造二三十座农桥,如此计算的话,3500座农桥不就要改造个一百年!
苏松源尝试过钢筋混凝土梁桥,也尝试过乱石拱桥,但最终都因为造价太高、木材使用量过大而否定掉。当时正值改造京杭大运河,要拆除运河上妨碍通航的古代石拱桥。苏松源便认真研究了清明桥的内部构造,同时又采纳了泥工蔡锡锦提出的利用民间砌坟圈工艺的造桥建议,一个大胆的桥梁设计构想便在他的脑海里形成:
“河宽呢是七米,那么我就要造个九米跨度的桥,我就采用了三根拱肋,下面用了两根小木桩撑一撑,就组成了一个拱架,三根拱肋里面配个拱圈,就是相当于坟圈,之后呢这个上面的就叫做拱波,那么拱肋和拱波连起来以后就算是拱桥,只有造了15天,花了600块钱。”
1964年7月,在无锡县东亭板桥浜上建成了“东拱桥”,由于该桥横向用三根拱肋联结,横向与纵向都成拱形,故名双曲拱桥。桥宽1.5米,长13米,单孔净跨9米,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双曲拱桥:
东拱桥成功问世后,引起了江苏省交通厅的重视,他们请了专家来做“荷载破坏试验”。测试结果显示,东拱桥能承载相当于一辆解放牌汽车的荷重。功夫不负有心人,苏松源当初造桥的首要目标达到了。
此后,苏松源又在无锡县八士乡锡北运河上建造了跨径为二十五米的昆村桥。1965年3月建造的胡埭大桥可以说是他在桥梁建造生涯中的一大杰作。在胡埭乡的中心位置,苏松源带领工人们仅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一座跨径达55米的双曲拱桥“胡埭大桥”,而整座桥的造价只有3万元。
胡埭大桥的建成,引起了全国各方对于双曲拱桥的关注。胡埭大桥成为了1965年《上海科学画刊》第12期的封面。当时,上海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中国科学院的华罗庚、清华大学副校长张维以及罗马尼亚、西班牙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双曲拱桥。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楼庄鸿表示,尽管双曲拱桥问世后也存在着争议,比如容易出现桥台水平位移,容易出现裂缝等,但在当时钢材缺乏、吊装能力薄弱、资金紧张等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双曲拱桥的现实价值不容置疑:
“当时很多其它省份也来了解双曲拱桥,因为它的材料比较省一些,吊装设备需要少一点,同时也适应比较大的跨径,可以修超过100米的,于是就在公路上特别是在湖南等一些省啊,也慢慢发展起来了,长沙湘江桥一直到现在都还用着呢,而且曾经用于铁路上,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引桥就用了双曲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