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古代双塔在福建泉州开元寺
位于福建省侨乡泉州市西街,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千年古刹开元寺。寺内有两座石塔凌空而起,矗立于全市千楼万舍之上,东塔名曰镇国塔,西塔名为仁寿塔,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双塔。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名莲花寺,相传此地原为本地大财主黄守恭的大桑园,一天夜梦一个和尚要此地建佛寺,他既不好拒绝,又不甘愿献地,故想出一个难题,提出园内桑树三天内若开出白莲花,愿献地建寺。结果三天内桑树真的开出白莲花,他只好献地建寺,故名莲花寺。后又更名为兴教寺和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诏各州建一寺以纪年,故更名开元寺。是一座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佛教古刹。
寺内最著名的镇国塔和仁寿塔,俗称东西塔,以它雄伟壮丽的形象和杰出的建筑艺术形式,成为泉州历史名城的独特标志,成为我国古石结构建筑的瑰宝。
东塔、西塔的型制外观相似,都是八角五层楼阁式的石塔。东塔高48.24米,西塔高44.06米,两塔相距二百米。都是用花冈石砌成,却又完全仿照木制结构的建筑形式,造型巧妙。从底层到塔顶,梁、柱、桷、椽、拱、斗、檐、瓦、戗角、门壁一一分明,而又无一非石。据载:“每塔内外大斗凡一百九十二,小斗四百四十,枅四十,大拱一百一十二,小拱八十焉”。塔檐是传统的“翚飞式”,檐口成弧形仰翘向天,象猛禽展翅,使塔身更加陡峭,更显雄壮。
东西塔以开元寺为中轴线,处于大雄宝殿之前,分立左右,成品字形布局。据考证,它们的前身原都是木构塔。东塔五层,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首先由文偁禅师集资倡建。北宋天禧年间(公元1017—1021年),改建为十三层,此后曾两次毁于火灾,到南宋庆元年间才由守淳和尚改建为七层砖塔。至于现存的石塔则建于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直至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前后花了十二年才告完成。
西塔最早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闽王王审知命人从福州运来建塔木料,当时木塔七层,号“无量寿塔”。北宋政和四年(公元114年),朝廷赐名“仁寿塔”。此后两次毁于火灾,至南宋庆元年间也由守淳和尚把它改建为砖塔,到了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才易砖为石,花去九年时间,至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完工。它比东塔早建十年。
东西塔恰似一对孪生兄弟,其建造规制基本相同。塔基均为须弥莲座,各占地约八百五十多平方米。每层开四个门,设四个龛,门龛位置逐层互换,外有回廊,石栏保护,环塔可行,塔壁内部亦有回廊,塔心砌成八角形的实心体,用横梁斗与外壁相连结,使得重心稳固。塔顶为刹,刹的构造分为复盆、圆球、仰莲花瓣、盖钵、相轮(七层)、露盘,顶尖为镏金铜葫芦,阳光照耀,金光闪闪。上有八条铁链,从刹体上盘斜系于顶层的八角梁背,每一个塔檐的翘角下都悬挂一个小铜钟,全塔五层檐共悬四十个,微风吹过,叮 作响,清脆悦耳。
双塔塔身的石雕艺术都很精美,多以雕佛为主,东塔塔基一周为青石浮雕释迦牟尼故事,如“童子求偈”、“太子出游”、“牧女献麋”、“三兽渡河”等,计三十九幅,每层门和龛的两旁也都嵌以浮雕神像,第一层刻四大天王、四大金刚和八部诸神;第二层、第三层大都刻高僧罗汉;第四层刻诸菩萨像,第五层刻神将神王等,共计八十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西塔塔基部分环刻花鸟浮雕,线条清晰,形态逼真。双石塔从建成到现在已历七百多年,经受了长期风雨侵袭和多次地震摇撼的考验,都未见倾斜变形,依然巍巍并峙,表现了我国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开元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旅游胜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