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次发现最多的帛书是1973年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
写在绢、缯、缣、帛上的文字为帛书,亦称素书。
丝织文化起源于中国,为世界所公认。传说公元前3000年,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织丝。虽然是传说,却在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发现人工整治的蚕茧、纺织品残迹和石制或陶制的纺轮。
到了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常见丝蚕、帛、桑等字,安阳殷墟中发现有丝帛残迹。
《诗经》等古代典籍中有许多有关采桑、养蚕、纺织缥丝的记载,可知丝织已是当时重要的家庭手工业。
至于丝帛应用于书写的时间,据古籍记载,至迟在春秋时代。《晏子春秋》中这样明白的记载,齐景公时晏子说:昔日我的先君齐桓公曾把狐与谷这两个地方封赏给管仲,共十六个县。把此事写在帛书之上,并同时载明在竹策上,通报给诸侯。
齐景公与晏子是公元前5世纪的人,齐桓公与管仲是公元前7世纪的人物。
《论语》中也有“子张书诸绅”之语,子张是孔子的学生,其时已把文字记于绅上。
《墨子》中多次提到“书之竹帛”。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件帛书实物,是1934年在湖南长沙楚墓中发现的帛书,通称“楚缯书”,上有毛笔黑墨书写的文字,提到许多古代传说中的重要人物,四周为彩绘奇形图像。原件现存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中国最多的一次发现帛书是1973年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有《老子》甲、乙本,《易经》、《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五里占》、《五十二病方》等共计20种,凡12万多字。
这一前所未有的大发现,为帛书的研究提供了实证。
除用于书写外,缣帛还可以用于绘图,包括竹简书的附图和地图。马王堆帛书中就有《导引图》和三幅古地图。
此外,帛书还可以练书法。帛书盛行的时间大约在战国至三国之间,前后约七八百年。
缣帛质地轻软,可据文章长短随意剪裁,容量较大,体积甚小,书写、舒卷、收藏、携带、阅读都十分方便,克服了竹木简牍笨重的缺点,是书写材料的一大进步。
所以,帛书与简书有同时存在,共同构成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简帛文化,推动着图书事业的发展。
但帛书是一种成本很高的丝织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丝帛是高级消费品,除贵族外,一般人是用不起也不准用帛书的。
汉初规定商人不得穿丝织品。西汉桓宽《盐铁论》载:当时中国出一端(2丈)素帛,得匈奴价值几万钱的货物,就是丝织品的产量增多后,价格也不低,据考证,当时一匹帛的价值可购720斤大米,绝非一般寻常人家所能常用,故有“贫不及素”之说。
所以帛书只能与竹木并行于世,它的最大贡献是启发了人们的思路,如何能制造出一种新的书写载体,既具备帛书的所有优点,又价格低廉。
经过多年探索,中国人终于在漂丝和沤麻的基础上,发明了造纸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