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描写公务员的文章是《诗经-邶风-北门》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这是《诗经-邶风》中这首《北门》描写小吏生活贫穷艰难的诗歌,它可能是中国现存最早写小公务员生存的文学作品。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诸侯不尿国王,大夫和各地封建主也不尿诸侯,做一个小国的小吏,确实没有多少生财之道,也没有多高的社会地位,他不得不慨叹:“王事适我,政事一埤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谪我。”不但要做牛做马一样干没完没了的活,而且要受人奚落指责。

现代学者(如高亨《诗经今注》、程俊英《诗经译注)等)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小官吏不堪其苦而向人怨诉的诗。从诗的语言看,并没有“忠臣不得其志”或“安于贫仕”之意,旧说未免令人感到迂曲,今人的“怨诉”说则解释较为圆满。

诗中的小官吏公事繁重苛细,虽辛勤应付,但生活依然清贫。上司非但不体谅他的艰辛,反而一味给他分派任务,使他不堪重负。辛辛苦苦而位卑禄薄,使他牢骚满腹,家人的责备更使他难堪,他深感仕路崎岖,人情浇薄,所以长吁短叹,痛苦难禁,悲愤之余,只好归之于天,安之若命。

这首诗的主人公虽然是一名官吏,但全诗并非无病呻吟,的确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诗中连用“我”字而蕴含的感情色彩,昔人评曰:“三章共八‘我’字,无所控诉,一腔热血。”(邓翔《诗经绎参》)

全诗纯用赋法,不假比兴,然而每章末尾“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三句重复使用,大大增强了语气,深有一唱三叹之效,牛运震《诗志》认为这些句段与《古诗十九首》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等一样,“皆极悲愤语,勿认作安命旷达”,这是很有见地的。

关于《北门》一诗的历史背景及其本事,明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根据《邶风-柏舟》推断此诗作于卫顷公之时,清代姜炳璋《诗序补义》猜测此诗作于“西周之世夷厉之时,卫未并邶之日”,但这两种说法均与史实、诗事不符。今人翟相君《北门臆断》一文,首先根据《诗经》用词惯例,考释“王”特指周王,“事”专指战争,然后根据《左传-桓公五年》记载,考定诗中所谓“王事”,是指卫宣公十二年(707)秋天卫人帮助周桓王伐郑而战败一事。他认为诗中主人公参与了这次战争,归来后受到同僚的埋怨,作这首诗抒愤;或是卫人借这位官吏之口,作诗表达对这次战争的不满。姑录其说以存参。

出自北门,
忧心殷殷。
终窭且贫,
莫知我艰。
已焉哉!
天实为之,
谓之何哉!王事适我,
政事一埤益我。
我入自外,
室人交徧谪我。
已焉哉!
天实为之,
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
政事一埤遗我。
我入自外,
室人交徧摧我。
已焉哉!
天实为之,
谓之何哉!

我从北门出城去,
心中烦闷多忧伤。
既受困窘又贫寒,
没人知我艰难样。
算了吧,
都是老天安排定,
我有什么办法想!王家差事派给我,
衙门公务也增加。
我从外面回到家,
家人纷纷将我骂。
算了吧,
都是老天安排定,
我有什么好办法!

王家差事逼迫我,
衙门公务也派齐。
我从外面回家里,
家人纷纷将我讥。
算了吧,
都是老天安排定,
我有什么好主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