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简牍档案出土于湖北随州

简牍,指的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

用于简牍的书写工具有笔、墨、刀、削。简牍上的文字用笔墨书写,刀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错误的文字,并非用于刻字。

简是古代书籍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一页。

一枚简牍称为简,常写一行直书文字。先秦简牍,多用古文、篆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通行隶书,字体变圆为方,于是公文、信函多用隶书。

简牍档案,即中国古代以竹木为载体的公私文书,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简牍档案1978年于湖北随州(今湖北省随州市)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的竹简。

曾侯乙墓中所出的竹简和各种器物上的文字加起来,总字数为12696字。

发掘报告称“曾侯乙墓文字资料的丰富,是自有考古发掘以来所罕见的”,也是“自西晋时代发现汲冢竹书之后,截止到1980年,在先秦墓葬出土文字资料最多的一次”。

竹简共240多枚,总计约6600多字。竹简长度为70-75厘米、宽1厘米。上下两道编,先编联后书写。简文墨书,除1号简两面书写外,其他简皆写于竹黄一面。书写从顶端起,不留天头。每简字数不等,最多的62字(简212),最少的4字(简118)。

曾侯乙墓中所出的竹简的主要内容是记载用于葬仪的车马兵器,所记车马有曾国侯乙宫自备的,也有他人赠送的,许多车马赠送者为楚国的王公贵族。

曾侯乙墓的竹简中反映曾、楚关系的材料很多,从简文中可以看出,曾侯乙同楚国的王公贵族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死后得到他们的赠物;竹简所记葬仪中御者的官衔,有宫厩尹、邻连敖等官名多与楚国相同;曾国已沦为楚国的附庸,因此对楚王等人的称呼同楚人对楚王等人的称呼一样。

通过对简文的研究,对于考察战国时期各国的历史及文字等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