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的最早的鼓楼是“开封鼓楼”
中国现存的最早的鼓楼是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开封鼓楼”。
开封最早的钟鼓楼建在水南寺内。水南寺在古代浚水,即后来的汴水之南,与仓颉墓东南部的水北寺仅一水之隔,遥相呼应。水南寺是开封乃至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它的位置大约在开封老城北门的夷山铁塔一带。
公元291年,古代西域王国于阗的僧人沙门无叉,在这里翻译出了中国第一部汉字佛经《罗般若经》,使古老的水南寺更加名盛一时。据说,水南寺、水北寺在金、明时期被黄河南移时淹废,钟鼓楼自然也随之被掩埋地下。1995年开封修高速公路取土时,曾在这一带挖出古钟一口,可惜被打个粉碎,后不知去向,实在令人遗憾。之后,开封大相国寺、国相寺(繁台天清寺)都设有钟鼓楼。
朱元璋开国之始,拟建都开封,并已将其定名北京,接着在开封建起了明代第一座鼓楼和钟楼。尽管后来开封没有成为明代的首都,但开封鼓楼和钟楼却于1379年(明洪武十二年)建了起来。这比初建于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号称“声闻于天”的西安钟楼时间要早上5年;更比建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的北京鼓楼时间要早上40余年。从目前掌握的历史记载来看,开封鼓楼确实可以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建成的钟鼓楼。
钟楼在今天鼓楼广场原鼓楼的那个位置上,鼓楼在“拆楼口”即今省府西街眼科医院门前,通向迎宾路口的位置,东西对称,在一条线上,十分威严、齐整。
开封钟楼(曾在今科技城西侧)和鼓楼的位置分别坐落在开封老城中轴线中山路东西对称的两翼。古代钟鼓楼一般楼前建台,台上放置日圭,室内置漏壶计时,钟楼画角(古乐器)列置其上,开封钟鼓楼大致也是如此。
由于鼓楼具有宋代飞檐翼角的独特建筑形态,因此,整个建筑结构谨严、造艺精湛、高耸挺拔、雄伟壮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加上晨鼓暮钟,声闻中枢,藉以振兴文教、教化民众,历经约600年风雨浸润,已成为开封历史文化的象征,曾经是开封著名的人文景观和城市标志物。
明代后期,河南巡抚认为钟楼、鼓楼妨碍了巡抚衙门的风水,下令将钟、鼓二楼上的钟与鼓互相调换,钟楼改为鼓楼,鼓楼改为钟楼。
在卸钟进行互换过程中钟纽断了,钟从楼上掉下来,摔个粉碎。后来将碎铁片熔化后重新铸了新钟,但新钟发音远不如老钟响亮。巡抚十分气恼,但也无可奈何,只好作罢,但从此对钟楼不管不问,任其破损、坍塌也不加修缮。
到了清代,钟楼已经破损、坍塌得不成样子,康熙十年(1671年),河南巡抚郎廷相下令将钟楼拆掉,从此开封就没了钟楼。拆下来的砖瓦、木料在大相国寺内建了藏经楼。
钟楼存在的时候,那个地方叫钟楼口,钟楼拆掉以后,其处叫“拆楼口”(谐音错叫为“车路口”)。
开封鼓楼一直保存了下来,但1948年6月开封第一次解放时毁于战火,只剩下了一个基台,1976年,这栋在历次的战火、洪水甚至文化大革命革中屹立不倒的建筑,最终不幸被拆除。
2011年,开封市政府已计划复建钟鼓楼。
一般的钟鼓楼多为两层建筑,三层建筑以上的较少,而开封的鼓楼恰恰为三层,建筑雄伟,巍峨壮观。开封鼓楼的第三层东、西檐下,各悬一块巨匾:西檐匾额上刻着“声震天中”,东檐匾额上刻“无远弗届”,不仅展示着开封城市的英勇气概,也展现着开封人民的豪放精神。开封鼓楼内有大鼓一面,每逢击鼓之时,令人颇有“声震天中”的感受,显然比西安钟楼“声闻于天”的匾牌要声势夺人、底气十足。
对于这两块匾牌,现在的开封人已经有所陌生,只是偶尔有人说起而已,但在20世纪之初,很多开封人都知道它。开封人民对于自己的城市有一种天生的自豪感。所以,神情中常常流露出一种自信,生活中也常常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悠闲自在、舒适美好的中庸和谐性情,颇有皇城子民“吃过大盘荆芥”的大家风范。
开封鼓楼为宋代建筑风格,是一座斗拱飞檐、气势雄伟的民族形式建筑,也是一座形似于舜帝时期建在高台之上的殿堂式建筑,从远处望去,如出霄汉之上。从清代和民国时期留下来的照片来分析,开封鼓楼台基高达10米,台上有两层3间重檐的木构殿楼,红墙朱栏、雕梁画栋,非常雄伟壮丽。其华丽雍贵的气度,可与上古时期舜帝在开封9层高台建造的“紫宫”、“璜台”相媲美。每当重要节庆来临,这里彩灯高挂、琪树明霞、载歌载舞,恰似身临舜帝9层高台、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箫韶九成的热闹场面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