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井盐生产中心是秦代的四川南安

从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行20公里,一片湖光山色映入眼里。这就是丰子恺笔下的“且喜蜀中风景好,桥滩春色似杭州”的五通桥。

相传,黄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帝喾,号高辛。帝喾封其支庶于蜀地,始建蜀国,建都华阳。一年帝喾突发兴致,沿岷江出游,遇险被困茫溪河。帝喾等人在此开荒种植,席棚而居。茫溪河两岸从此开始了人间的历史。喾500岁而死,后人将其葬于湖上的青龙山。

历史过了两千多年到秦惠王九年,秦灭蜀置南安县(今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南安乡)时,茫溪河两岸已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凿井熬盐

经过汉晋几百年后已形成井架林立,灶房连片的制盐规模。

到隋文帝开皇三年,置平羌县(治所在今金山镇)时,境内已是乡场几多,水陆纵横连通。水上以涌斯江连牛华镇、茫溪河连金山、王村马踏井;陆路从牛华穿磨池达马踏井,形成川西南最大的金三角制盐区。

至明清时,这一带的制盐业形成规模,并在两河口处建起了运盐码头,修建了储盐仓库,把各地的盐集中起来顺茫溪河,经竹根滩、沿岷江运至宜宾、重庆和华中地区。两河口至四望关一带逐步沿河形成了街道。五通桥明朝开始设盐政衙门,四川省财政收入的半壁河山由五通桥和富顺盐税支撑,当时流传“金犍为、银富顺”(金犍为实指五通桥),“千猪百羊万担米,不及桥(五通)滩(竹根)一早起”的说法。

蒸汽机进入盐场提高了生产力,电的运用更让盐场的生产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到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战时期,天津永利碱厂等很多企业内迁,自此五通桥由制盐向化工发展。

解放后,盐业获得很大发展,兴建了纯碱厂、烧碱厂、氯天化等化工厂,盐卤可谓是五通桥的龙脉。由于井灶抽盐卤主要靠牛马牲畜作动力,而民间传说“五通神”是主管牛马瘟疫,因而本地多兴建“五通神”庙,敬拜香火,乞求消灾解难。

由于城市的繁荣,盐商多筹资在河上建石桥。两河口外上的石拱桥“五通庙”于乾隆五十八年所建,桥上筑廊房,沿桥两边设店给来往盐商、朝庙者以方便,桥头立石碑,刻有“五通桥”字。故此,五通桥因盐而名扬神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