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船体防腐是利用桐树油和漆树漆双层防护
中国传统船舶的造船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古船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了太平洋至印度洋的航线,甚至远航到非洲。在船体建造工艺上,在新石器时期应用榫接技术,在战国时期采用铁箍连接加固船体,最迟从汉朝开始采用铁钉连接,宋朝时出现2层外板、3层外板铁钉和铁锔搭接,麻丝、桐油、石灰等艌料捻缝技术,不但强度高,而且水密性好。
纵向构建上除了安设龙骨外,还有大楋加强。在船具方面,汉朝前发明了舵、橹等,比西方早1000多年。
晋朝发明了车轮舟,后使用披水板,建造出适合海洋、江河湖泊的不同航行要求的船型。
在船舶性能方面,中国早在汉朝前就掌握重心低、宽度大则船的稳性就好的原理。在唐朝前发明了水密隔船技术,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和船体强度。
在船场设备上,在三国时期,发明了用船坞造船和修船。
在船舶导航设备上,晋朝将指南针最早用于海船导航,12世纪后传播到海外,对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美国科技史学者坦普尔评价道:“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船尾舵、指南针、多重桅杆等改进航海和引导的技术,欧洲绝不会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的航行,哥伦布也不可能远航到美洲。”
艌料密封和维修技术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之一,中国传统船舶使用艌料,作为船材之间的密封填料,用于船舶的制造和维修。在平度隋朝双体船、如皋唐朝古船、泉州宋朝古船、韩国新安古船、蓬莱3艘古船上均使用艌料,从古船发现艌料看,在隋朝造船和维修时已广泛使用。
艌料有两种,一种是麻板,用麻丝、桐油、石灰调制而成,福建等地还有使用贝壳灰、桐油、麻丝调制的麻板,主要用于填塞板缝等较大缝隙,保证了船体的水密性。
第二种是艌料,用桐油和石灰调制而成,主要用于密封钉孔和较小的孔隙,封堵铁钉,可防止铁钉生锈腐蚀。2005年出土的蓬莱明朝战船上,在舱内外板表面有大面积使用艌料的痕迹,出土的艌料仍坚固如初。中国传统船舶习惯每年维修一次,在清除船底浮着生物后,多使用艌料进行维修、保养,以保证船材的耐久性。这种独特及成熟的艌料技术一直沿用到现在。
中国传统船舶采用桐油封护船体,桐油及油漆封护技术是船材防腐的一种特殊技术。桐油是中国特产的油料树种,主要产地有云南、江西、四川、湖北、安徽等地,由桐油种子(种子含油30%—41%)所榨取的油脂。作为船舶封护传统用防腐植物油,主要为桐酸的甘油酯。淡黄色,半透明,具有粘性大、耐酸碱和渗透性强等特点,用于涂抹木船船材表面,有防腐、隔水、隔潮、迅速干燥、耐高温、附着力强等效果。桐油还用作捻缝油灰的调和剂。
中国传统船舶使用桐油进行第一遍封护后,第二遍使用油漆进行封护。漆树普遍种植于中国南方地区,使用油漆封护木材,在中国最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古船在建成下水前,都要使用桐油和油漆两遍防腐封护,以确保古船在水中的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