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的国际工商学院是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经国家批准成立的、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的国际化商学院,其前身则是1984年中国政府与当时的欧洲共同体在北京共创的“中欧管理中心”。1994年,中欧管理中心迁往上海,在这个基础上由上海市政府和欧盟共同出资,于当年11月8日正式建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在业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被公认为我国管理教育的先驱,她的最大贡献是:率先在国内突破了体制的束缚,将中国管理教育的实践与国际管理教育的惯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学院直接组织入学考试、自主设计教学大纲,并独立授予本校学位。
更重要的是,通过从全球知名商学院招聘教授创造性地解决了师资瓶颈,从而从一开始就保证了学院提供的课程达到国际水准。
这一系列的做法启动了中国管理教育的改革,几年之后为我国许多高校所竞相仿效。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自1994年成立以来,只花了7年时间,在2001年,EMBA教育就位列全球第29名,亚洲第2名。次年,MBA进入全球百强,EDP(高层经理短期培训课程)位列全球第45名,亚洲第1名。
在欧美商学院发展了100多年之后,一所初创于亚洲的商学院竟然在短短几年内,坐上亚洲第一的宝座,跻身世界一流商学院行列。中欧的崛起,影响并加速了中国高等管理教育的进程,让中国第一次有了“不出国也能留学的学校”。
中欧的成长和发展历程,本身也是一个经典的商业案例。无论是市场化的治理架构设计、商业模式、战略定位、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坚持、体验式营销的大胆尝试,还是新课程产品开发、对质量的高水平控制与品牌形象的一贯维护等,都是MBA课堂上值得研讨的范例。
在中欧创业者中,既有中国员工,也有外籍员工。他们在丝毫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作出了痛苦的抉择,毅然加入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事业中来。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内,饱尝了创业的艰辛,迈过了同行未能逾越的沟坎,共同创造了中欧神话。
在中欧历史上,有三位最早介入的中方创始人,他们是李家镐、张国华、李月庆。其中,中欧首任中方院长李家镐在创业三年半之后,于1998年5月29日病逝;第二任院长张国华在2006年1月10日也累倒在岗位上。李月华在他后来写的书《中欧神话:亚太第一商学院的传奇创业史》中一书中,说到:“我成了中方创始人中唯一的幸存者。如果我不是在2003年年初离开中欧,我也会无怨无悔,为中欧累死。”
他这样介绍自己的书:“我全程参与了中欧的创业过程,并且把一生中最精彩的10年黄金时光献给了中欧。我所记录的,是中欧的艰辛创业史,更是中国管理教育从落后跻身世界一流的过程。我要通过这段历史,让所有中国人知道,只要有愿景、有野心并付出毕生精力,我们什么都能达到,中国人照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世界一流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