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所职业学院“北洋工艺学堂”是现中国两所大学的前身
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是1866年左宗棠创办的福建船政局,即后来的福建船政学堂。这一明显带有试验性质的学堂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之后,同样处于沿海的天津便成了兴办北方洋务的首选之地。直隶总督李鸿章先是在天津创办了号称“亚洲最大军工厂”的天津机器局,1876年,李鸿章又奏请朝廷设立了天津第一座新式学堂——电报水雷学堂。
李鸿章的继任者袁世凯,也是办学校、兴经济等“新政”的推行者。他主持创办的学校包括:北洋大学、北洋武备学堂、北洋巡警学堂、北洋工艺学堂、北洋军医学堂、北洋军械学堂、天津高等女学堂、天津宪兵学堂、北洋师范学堂、北洋女子师范、保定军官学堂、北洋法政学堂等几十所,在中国近代史上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力量,通过办学广招全国各地精英人才,也提升了当时天津这座城市的文化地位。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接受周学熙创建直隶工艺总局暨附设工艺学堂的建议并上报朝廷,慈禧太后在奏折上批阅“知道了”三个字,领旨后,袁世凯委令天津知府凌福彭负责具体执行。说到凌福彭,可是天津历史上值得关注的重要人物,他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与康有为同榜中进士,袁世凯从八国联军都统衙门手中收回天津管理权后,他被任命为首任知府。凌福彭精于词章、酷爱绘画,晚年在北京组织“北京画会”,与齐白石、姚茫父、周启祥、陈寅恪等文化名流过从甚密。
1903年2月16日,袁世凯批准凌福彭“关于开办工艺学堂的暂行章程及经费的禀文”,禀文称:“现已将草厂庵旧有房屋一面赶紧修葺,一面招考学生30名。”学堂申请开办经费36000两、常年经费每年23000两。凌福彭还聘请日本工学士藤井恒久为总教习,本地名士赵元礼担任庶务长,拟定了《工艺学堂详订暂行章程》。
北洋工艺学堂第一期招生,要求考生年龄在15岁以上、22岁以下,文理通顺,懂英文,天资聪颖,身家清白,体质强健。当时应考者有二三百人,这一数字,可以看出当时的教育水平不低。
北洋工艺学堂的录取条件非常严格,考试科目包括汉文、汉文译英文、英文三项。汉文要求一小时交卷,汉文译英文两小时交卷,交卷后再出英文论题。汉文主要是写作,相当于现在的论文,题目是《化学为制造之本》,要求考生能略论其说。汉文译英文和英文论题也都与化学科学相关。笔试之后考生还要过三关,第一关,面试审核,看年貌、条件是否相符;第二关,初试,根据成绩挑选超过录取人数30%的考生,准备复试:第三关,经过复试录取的学生再由英文教习面试,决定去留。
这一年的3月19日,北洋工艺学堂正式开学典礼,校舍是稍加修葺的草厂庵旧有房屋,所授课程为“工业专门之基础”。开学后,学堂又新建了数十间房屋,作为讲堂、办公室、教务室。
6月,周学熙赴日本考察工商业后回国,袁世凯委派他担任直隶工艺局总办兼任工艺学堂总办。周学熙最初在浙江为官,后来派为开平矿务局总办,1900年开始追随袁世凯,到天津主持北洋实业,先后创办了商品陈列所、植物园、天津铁工厂、滦州煤矿公司、天津造币总厂、唐山启新洋灰公司、京师自来水公司、经营开滦矿务局、启新洋灰公司、华新纺织公司、耀华玻璃公司等实业,后来还担任过北洋政府财政总长。
参考日本的经验,周学熙提出“工学并举”的办学理念,强调“实习工厂与工业学堂联为一气”,“以工厂为学生之试验厂,以学堂为工徒之研究室”,学生“半日听讲,半日入厂习练。既领会理化之精微,又经历其实验”。北洋工艺学堂附设化学试验厂和机器制造厂。初建时用白银8000两建起了20余间厂房,又以白银5000两购置设备。聘请三名日本化学工师为匠师,又聘早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的何贤梁为机械教员兼机械工师,负责学生的实习和工厂的技术工作。当时学生实习以制造成品为主,出品肥皂、雪花膏和轮轴、螺钉、螺母等。
半年后,学堂又招收了70余名新生,续招时,报考条件还要求考生汉文通达,学习过英文、日文和数学。在校学生达到了130余名,按学生自身水平,分入化学、机器两科数十人,以英文教授;分入化学制造、图绘两个速成科数十人,以日文教授;其余归预科。订立了讲堂、宿舍、餐堂条规,对学生功课分数以及心术行检进行记录,载入学习档案。
1904年9月,北洋工艺学堂更名为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袁世凯批准将直隶工艺总局所设工厂,确定为高等工业学堂附属实习工厂,设以染色、织布、木工、金工、化学制造等民间生计为主的项目,工师、工匠40余名,官费工徒200名。北洋工艺学堂开展了广泛的对外交流活动,教务长藤井恒久、庶务长赵元礼等先后赴日本调查各学堂工厂,学堂选拔制造化学、机器速成两科19名学生去日本西京大学所属各工厂实习造纸、制革、制碱、染色、铁工等工艺。化学正科10名学生提前一年毕业,择优送往英国工厂实习。周学熙还派专人驻日本调查工艺,随时充实、改进学堂的教学内容。
1907年2月始,直隶高等工业学堂第一届学生毕业。9月,学堂报请直隶学务处,在天津河北窑洼孙家花园旁(黄纬路)另建新校舍。学堂接通火力电源,结束了油灯蜡烛照明和以人力为动力开动机器的历史。当时校办工厂已有相当规模,学生生源除直隶本省外,来自国内14个省区的学生占了30%。1907年袁世凯向朝廷提请的奏折中称,学堂“所收工徒八九百人”,“先后毕业者七百余人,分赴本省、外省充任工匠技师”。
这虽然是一所工科学院,但却有着非常深厚的人文底蕴。无论创办人凌福彭还是担任庶务长的赵元礼,都是当时全国知名的文人雅士,就连弘一法师李叔同都曾在此担任过一年的图画课教师。林子青编著的《弘一法师年谱》特别提到,李叔同1894年17岁“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学词”,赵幼梅便是赵元礼。赵元礼是饱学之士,诗文书法无不擅长,当年他对李叔同这位弟子颇为赏识。1910年,李叔同在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留学5年后回到天津,得知李叔同归国,赵元礼便力邀他到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担任图画课教员。尽管当时李叔同已经应天津高等工业大学校长周啸麟聘请到该校任教,但出于对老师的尊重,他还是辞去了天津高等工业大学的职位,到直隶高等工业学堂任教。
1928年9月,直隶省改称河北省,校名随之改称为“河北省立工业专门学校”,也就是后来河北工学院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6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北洋大学和直隶高等工业学堂两校合并成立天津大学,原附属于河北工学院的河北工学院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改为天津大学附设石油工业学校,后来这所学校迁到了承德,是今天的河北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1958年,河北工学院重建,后来改名为河北工业大学,这座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职业学院也由此延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