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的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是郁达夫的《沉沦》
郭沫若曾说过:“鲁迅先生的韧,一多先生的刚,达夫先生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三绝”。吴组缃先生也说:“论小说成就,鲁迅之外,头一个是谁?应该算是郁达夫。他那样的小说,别人就写不出来。”将郁达夫与鲁迅、闻一多同日而语,可见郁达夫的创作成就之高。然而,迄今为止,由于我们在文学研究方向上多侧重于宏大叙事和解放的启蒙,对于人自身价值及个性启蒙的关注不够,这便导致了对郁达夫在文学史中的意义和价值影响的忽视。
1921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沉沦》出版,“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好像吹了一股春风”,据说,当时有些青年,深夜乘火车,从无锡跑到上海抢购此书,出版后三年,销售到三万多册,而同期《呐喊》的出版数也不过是八千册,其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那么,这样一部作品,何以能够成功吸引读者的眼球呢?这样一位“颓废作家”的作品何以能够引起青年读者的共鸣呢?匡亚明在评价郁达夫时说过:“在小说里,他仅仅是很真实地表现了人们所不敢表现的生活的一面。而其实,这一面往往是人们所共有的经验,不过程度略有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正是由于郁达夫在作品中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剖析当代人内心的苦闷,才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那么,郁达夫又如何能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正确解剖当代人的心理呢?这就要谈到郁达夫的创作理念了,在创作上,郁达夫一直秉持“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序传”这一观点。创造社的作家从创作理论到实践都强调小说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其作品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作者不着意于通过人物的性格刻画,以某种思想意识教化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去打动读者。郭沫若把这种小说的美学追求称为“主情主义”,这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一个新的样式,也是对传统小说观念的一个新的发展。
作为创造社的创始人之一,毫无疑问,郁达夫将这一所谓“主情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他的作品是极端主观主义的,在他的作品中或直接写“我”,或用第三人称代表那个“我”的思想,也便是作者自己的思想。他的作品大都是他个人的经历和感情,他的许多作品中,也总是将新鲜的,活生生的经验立即转化为艺术。
就《沉沦》来说,这部作品基本上可以看做是作者的自传,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郁达夫的这部作品基本上就是写他自己留学日本期间的一段经历,因此可以说,郁达夫就是他这部作品的“模特儿”。日本学生,中国留学生,日本女人,长兄,妓女等,无一不是对郁达夫留学期间生活的写照。那是一段怎样的经历呢?在郁达夫的自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1913年18岁的郁达夫随赴日本考察司法的兄长东渡日本。“自从这一次的离去祖国之后,海外漂泊,一直到现在为止,我在精神上,还觉得是一个无祖国无故乡的游民”。可见这一次出国对郁达夫的影响是终生的。1914年八月,兄长一家弃他而归国,这使原本就孤僻、敏感的郁达夫愈加感觉孤独,“从此野马缰弛,风筝断线,一生中潦倒漂浮,变成了一只没有柁楫的孤舟”。也便早就了他小说作品中的“零余者”这一形象的原型。
在小说《沉沦》中,在“我”步入妓馆前,有一段非常形象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的挣扎。“咬紧了牙齿,把脚在地上轻轻地蹬了一蹬,他就捏了两个拳头向前进去,好像是对了那几个年轻的侍女宣战的样子”。而在作者的自传《雪国——日本国情的记述,自传一章》中,也写到了他在进入妓馆之前的举动,“在孤冷的客车里喝了几瓶热酒,看看四周并没有认为我的面目的旅人,胆子忽而放大了,于到了夜半停车的一个小驿的时候,我竟同被恶魔附着的人一样飘飘然下了车厢”。再有,在“我”解决了性苦闷后,并没有真正的觉得快乐,反而后悔不已,这不论在《沉沦》还是在作者的自传中都有提到。对比“我怎么会走上那样的地方去,我已经变成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悔也无及,悔也无及。我所追求的爱情,大约是求不到了。没有爱情的生涯里,岂不同死灰一样了么?唉,这干燥的生涯……我将何以为生,我又何必生存在这么多苦的世界里呢!”(《沉沦》)以及“太不值得了!太不值得了!我的理想,我的远志,我的对国家所抱负的热情,现在还有些什么?还有些什么呢?”
(雪夜——日本国情的记述,自传之一章)我们可知,不论是“我”还是作者自己,在与妓女发生关系醒来之后,在内心都是无比后悔的,他们的内心活动基本相似。因此,我们可以说《沉沦》中许多内心的独白,都是作者内心真实的写照。也正因为如此,语言才能够显得足够的真实,也更能够贴近当代人的内心,也就更能够得到读者的共鸣。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不论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只要具有艺术的真实性,就有艺术生命力,就能够获得广大读者。
且不谈这样的作品对揭露社会的深刻和消极性的一面,我们直接触及的就是作品的忧郁感伤的基调。它同主人公呼吸一样,都好像充满了凝重的血泪。这种“灰暗”的阴影,形成了笼罩他的全部小说作品的风格特征。他的四十余部作品展示给我们的就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精神世界,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对爱情的追求,还是为生活而奔波,总是负荷着悲哀和痛苦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零余者”。
受郁达夫影响,创造社后起的青年小说家紧接着郁达夫几乎构成了一个抒情作家群体。倪贻德以美术家身份而写小说,代表作是短篇《玄武湖之秋》和中篇《残夜》,都是写他的身世相关的感伤故事。此外还有陶晶孙《音乐会小曲》、《木犀》,绿波社成员叶鼎洛自传性很强的小说《前梦》、《双影》等,感伤的情绪直逼郁达夫。更有甚者,文学研究会作家王以仁写下“自叙传”性质很强的《孤雁》,并因此被郁达夫成为自己创作风格的“直系的传代人”。
虽然,在文学史上,人们对郁达夫一生的文学活动和他的创作实践始终毁誉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郁达夫是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作家之一,他以其作品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立足于文学界,在“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小说流派。
郁达夫以自己为“模特儿”,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作品。他的创作活动使我们知道,一个作家必须具备创作的勇气。他对生活,对革命,对创作的那种诚恳态度,和他在创作个性上所具有的那种敢于大胆地自我暴露的率真,使我们真正领会到:在每一个艺术家身上都有一颗勇敢的种子。没有它,就不能设想会有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