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是唐绍仪

中华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是唐绍仪

该系列: 中华民国 共 4 篇, 此篇为第 [part not set]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席卷中华大地。清政府被迫重新启用袁世凯,双方进行了艰难的谈判,最终达成议和。而后组织南北统一的临时政府的内阁问题立即被提上日程,据刘厚生在《张骞传记》中记载如下:

在双方讨论袁世凯接任后第一任内阁问题时,同盟会坚持总理必须提出同盟会会员,总理通过之后,再由总理提出阁员名单,请参议院投票。在讨论此问题时,赵凤昌亦列席旁听,凤昌是官僚出身,最能揣摩各人心理,他已觉得绍仪对此问题,十分为难,凤昌便开口说:“我是以地主的资格,列席旁听的人,不应有什么主张,但现在对内阁问题,我有一个意见,可以供诸位参考。我认为新总统的第一任内阁,是新旧总统交替的一个桥梁,所以这国务总理必须是孙文、袁世凯两位新旧总统共同信任的人物。我认为只有少川先生最为适当,只要孙、黄两先生不反对,我很想权少川先生加入同盟会会员,只是双方兼顾的办法。”凤昌这话刚说完,孙文、黄兴同时拍掌,表示欢迎绍仪入党,同时即决定绍仪为国务总理,此问题就这样圆满解决了。

(图:唐绍仪)

唐绍仪(1860—1938),又名唐绍怡,字少川,生于1862年1月2日,汉族,广东省珠海市唐家镇唐家村人。

1874年被清政府选派到美国留学。1885年到天津税务衙门任职。随后被派往朝鲜办理税务,成为清政府驻朝鲜大臣袁世凯的书记官和得力助手,而后二人成为亲密的政治盟友,同进同退几十年。

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任命唐绍仪出任全权议和代表,颇受信任。在议和过程中,唐绍仪与孙中山的关系后来者居上。孙中山回国到上海,唐绍仪与之在惜阴堂见面,“时孙唐同乡里,彼此一见,以乡音倾盖,握手称中山。此后不三五日而一唔,尽掏心肺”。

唐绍仪与孙中山在和谈期间,对各项协议互相切磋吗“谋之甚笃” 在孙中山的影响下,唐绍仪的思想由“拥袁共和”转化为“袒孙而疏袁”,革命意识逐渐增强,逐渐靠近革命党人,孙中山对唐绍仪也表现出高度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又经赵凤昌提议,1912年3月30日,经蔡元培、黄兴介绍,由孙中山主盟,唐绍仪宣誓加入同盟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一员,同时奠定了中华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的地位。

早在留学美国时,“素受共和思想” ,议和期间革命意识日渐增强、对同盟会十分忠诚的唐绍仪出任内阁总理后,尽力维护共和革命的成果。一方面,组阁之时充分尊重革命党人的意愿,甚至替革命党人保存实力出谋划策。在南北双方关于陆军总长席位争执不下时,唐绍仪主持的“新阁员本拟27日发表,因南军力争陆军总长非黄兴不可,唐遂劝袁改段祺瑞为总参谋长”,主动提出把陆军总长的位置交给黄兴。

3月29日,黄兴“力辞陆军部新任” 后,唐绍仪又“向孙中山先生建议,用政治手段对付袁世凯┅┅使黄兴担任南京留守,掌握南方军事,保全实力,以待变化”。在唐绍仪的运作和警醒下,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成为名副其实的“同盟会内阁”,黄兴出任南京留守,为袁世凯窃国后举行二次革命保存了一定的实力。另一方面,他还力图摆脱袁世凯以总统身份直接插手政务的干扰,以求完全行使总理内阁应有的职责。他多次表示“责任内阁凡事要对国家负责,自己任总理也要对国家负责”。

唐绍仪维护革命党人的利益和对共和制度的坚守,使他与袁世凯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因为袁世凯明目张胆地破坏责任内阁制,公开反对革命党人出任直隶总督,不经总理唐绍仪副署而直接改变王芝祥为直隶总督的委任令,唐绍仪被迫辞职。

同系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