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最早引进的印度片是《流浪者》
新中国最早引进的印度片是《流浪者》。该影片1955年就被译制到中国。
这部片子在20世纪50年代以批判的现实主义手法来揭露社会存在的问题是非常进步的。
《流浪者》开创了印度电影批判现实主义的先河,在该片出现之前,印度电影主要顺着逃避现实和歌舞片的方向发展,这部影片通过男主人公拉兹的出生、生存、做贼、爱情、杀人和被捕等命运沉浮,在批判现实社会的同时展示出民主和人道主义思想,充分揭露了血统论的反动。
《流浪者》是卡普尔结构最完美的影片,电影手法细致入微。歌曲与画面的配合,拉兹和丽达一段长达九分钟的爱情歌舞梦境,都与剧情和主题水乳交融。尽管卡普尔借用了不同的电影传统,但影片看来并不俗气。我们在影片中可以看到表现主义的灯光,卓别林式的喜剧表演,好莱坞风格的升降镜头,浪漫照明效果和新写实主义的形象等等。《流浪者》中反复出现的丰富多彩的歌舞场面也令人难忘。影片的主题歌《拉兹之歌》和插曲《丽达之歌》感情真挚朴素,旋律优美流畅,深受我国观众的喜爱,“阿巴拉古”的旋律更是久唱不衰。
《流浪者》是在1955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分厂译制完成的,近半个世纪的春秋过去后,当年译制这部影片的“幕后英雄”们大都已经“凋零”,为女主角丽达配音的著名配音艺术家向隽殊向记者讲述了译制《流浪者》的一些往事——
《流浪者》是最早引进到中国的印度片。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电影大量涌入中国,而《流浪者》在风格上与前苏联电影迥然不同,载歌载舞、节奏欢快,令人耳目一新,当时,厂里的同志们看完后,非常兴奋,表示一定要译制好这部影片。
剧情介绍:法官拉贡纳特出生在一个门第显赫的贵族家庭,优越的出身使他成为一个顽固的种姓制度维护者。他坚信:“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在这种理论支持下,他把无辜的被告人扎卡判罪投入监狱,原因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强盗的儿子。
多年后,走出监狱的扎卡沦为了一个真正的、无恶不作的强盗,他抢走了拉贡纳特美丽、善良的新婚妻子莉莲,又把她放走,并散布流言,说莉莲与自己有染,迫使拉贡纳特为维护自己的门第,在一个风雨之夜赶走了自己怀孕的妻子莉莲,在贫民窟里生下了自己的儿子拉兹。
从小在痛苦、屈辱中成长起来的拉兹迫于生活,在扎卡的教唆下,成了一名惯偷。在一次盗窃活动中,拉兹无意中巧遇自己的童年伙伴丽达,并很快坠入情网。拉兹渴望洗刷自己的罪恶,重新做人,重新获得社会、获得丽达的尊重,但是却遇到了拉贡纳特和他的同道们的疯狂阻挠。
拉兹重新做人无望,又不愿重回噩梦般的过去,愤激之下,在一次搏斗中杀死了扎卡。被判罪入狱。丽达从拉兹的母亲那里了解了事情的全部经过,更了解了拉兹悲惨的过去,非常同情。下决心为拉兹做无罪辩护。
丽达几乎获得了完全的成功,甚至连拉贡纳特也在丽达的劝说下,原则上同意宣布拉兹无罪。谁知就在这时,横生枝节,莉莲在为拉兹作证的路上,偶遇自己失散多年的负心丈夫拉贡纳特,精神恍惚之中,被飞驰而来的汽车撞成重伤,弥留之际,她将拉兹的身世告诉了丽达和拉兹。
愤怒的拉兹不惜越狱潜逃,将复仇的匕首刺向毁了自己一生的拉贡纳特,罪行加重。关键时刻,丽达再次挺身而出,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在法庭上当众揭发了拉贡纳特的丑恶过去,以及拉兹想杀死拉贡纳特的真正原因。终于使拉兹得以从轻惩罚,而拉贡纳特也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与拉兹冰释前嫌。
影片在拉兹与丽达的海誓山盟中高潮落幕。
【原 片 名】Awara
【中 文 名】流浪者(印度)
【导 演】拉兹-卡普尔
【主 演】普利特维-拉杰-卡普尔
纳尔吉斯 拉杰-卡普尔
【出 品】印度拉兹-卡普尔电影公司
【出品年份】1951年
【类 别】故事片
【色 彩】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