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获萨拉姆科技奖章的科学家是路甬祥院士
经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名为第三世界科学院)评奖委员会提名、TWAS理事会通过,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荣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2006年度“萨拉姆科技奖章”。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萨拉姆科技奖章”由已故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TWAS第一任院长萨拉姆教授于1995年设立,授予对发展中国家科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知名科学家。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创建于1983年,旨在推动南南和南北科技交流与合作,代表着发展中国家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现有院士811名,来自世界7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15名。我国现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13名,在所有成员国家和地区中名列前茅。
路甬祥院士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当年他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时,由于在机械工程领域的突出贡献于1997年5月获德国鲁道夫-狄塞尔金质奖章。
德国鲁道夫-狄塞尔金质奖章是根据德国著名机械制造专家鲁道夫-狄塞尔名字命名的。此奖每三年颁发一次,被视为自然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之一。
路甬祥教授是我国著名工程科学家、两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在前人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了“系统流量检测力反馈”、“系统压力直接检测和反馈”等新原理,并运用于先导流量和压力控制器件,将此技术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并运用这些原理和机一电一液一体插装技术相结合,推广应用于阀门、泵控等控制,研究开发了一系列新型电液控工程系统。该技术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重大进展之一。
路甬祥生于1942年。浙江慈溪(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人,197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9月参加工作,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水力机械专业毕业,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液压气动研究所研修,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9年至1964年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水力机械专业学习。
1964年至1965年浙江省社教工作团三分团工作队队员。
1965年至1979年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助教、讲师。
1979年至1981年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液压气动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获工程科学博士学位)。
1981年至1985年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讲师、研究室主任、副教授,校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流体传动及控制研究所所长、开放实验室主任、教授。
1985年至1988年中国科协副主席,浙江省委高校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浙江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
1988年至1993年中国科协副主席,浙江省委高校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浙江大学校长、党委常委(其间:1989年至1992年任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副主席;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0年9月至11月中央党校进修一班学习)。
1993年至1995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协副主席,浙江大学校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至1996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协副主席。
1996年至1997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其间:1998年9月至11月中央党校进修一班学习;1998年12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
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2005年2月当选为国际科学院理事会共同主席。
1999年当选为韩国科学技术院外籍名誉院士。2004年当选为匈牙利科学院外籍名誉院士、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名誉会员、澳大利亚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5年当选为德意志利奥波第那自然科学院院士。
2006年4月荣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2006年度“萨拉姆科技奖章”,他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