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一说是山东境内的“齐长城”

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万里长城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妇孺皆知。

相传秦始皇时北筑长城,孟姜女之夫范喜良应征为夫,因不堪劳累折磨,死于工地,被筑入长城内。

孟姜女听说丈夫死去,悲痛万分,赶赴城下,向城号哭,其城顿时倾倒,里边净是累累白骨,她不知哪具是 丈夫的尸骨。于是,孟姜女刺破手指滴血于白骨,终于辨认出自己的丈夫。

(图: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的齐长城遗址,摄于2012年)

此传说是由齐国人杞梁之妻哭夫演化而来。

史籍、传说、遗址都足以证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修筑的防御设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条长城,开了我国长城建筑的先河

春秋时,以泰山为界,泰山 以北为 齐,泰山以南为鲁,齐国为防御鲁国,从济南的长清县孝里乡广利村附近的黄河东岸开始修筑城墙,长长的城墙东经历城、泰安、莱芜、章丘、博山、沂源、沂水、莒县、五莲、诸城,至青岛市黄岛区的于家河入海,历经13个县、市、区,“沿泰沂山蜿蜒凡两千里”。

城墙有的地段用石垒,有的地段用土筑,有的地段土石杂用。

现今残存的齐长城,高的地方10来米,低的地方五六米,宽的地方十来米,窄的地方两三米。墙的外侧常伴有凸出的“敌台”,内侧堆放用来御敌的石头,个别地段则双墙并列;交通要道设关隘,如东有穆陵关,西有青石关。

齐长城的始建年代,众说不一。但是,普遍认为它由西而东逐渐修成。最早修筑的是西端建于平原上的“钜防”,其建筑年代约在春秋后期,主要是齐国用来防御鲁与中原各国的入侵,东段建于战国时期,旨在防御日趋强大的楚国,它将泰山、鲁山、沂山等百十个山峦连在一起,构成齐国南镜的重要屏障。

史书记载,“昔者齐,南破荆,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由此可见长城的修筑,对于防御入侵、巩固国防,具有重要意义,对泰沂山脉南北西侧经济、文化的发展颇有影响。

齐长城虽然经历了两千多个春夏秋冬,现今莱芜市北境的一段,城堞依然;青石关、锦阳关、天门关时断时续的城墙,展示出 当年设计者的苦心,建设者的智慧和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