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发现的最大的第四纪冰臼群在浙江磐安县
中国已发现的最大的第四纪冰臼群(至2011年)在浙江磐安县(今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
在遥远的300万年前,由于冰川作用,在巨厚冰层覆盖的“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下,冰川溶化沿着冰川缝隙向下流动,在冰层的巨大压力下,呈“圆柱体水钻”方式,向下进行强烈冲击、游动和研磨而形成深坑,于是形成冰臼。
冰臼的三大特征:“口小、肚大、底平”。
冰臼是指第四纪冰川后期,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向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形成看似我国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故称之为“冰臼”。它是古冰川遗迹之一。
冰臼,是古冰川作用的直接产物和古冰川作用的重要遗迹和证据,也是古冰川运动存在的有力见证。
冰臼,以往在我国的黄山、庐山和西藏等地有过零星的记录,北欧、北美、南极等地也有一些报道。冰臼在中华大地上的大量发现是自1997年开始的,自高纬度区的北国到低纬度、低海拔的海南岛、广东等地,也有广泛分布。
2007年7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暨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员韩同林在对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尖山镇的浙中大峡谷——夹溪十八涡景区进行考察后表示,这是他所见过的中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冰臼(读音“就”)群,其大冰臼之多在中国十分罕见。
其中最大的一个冰臼,外口直径达4米,中部直径达5米,深度为8米,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冰臼”。这对研究当地的古气候、古环境和气候地理变化意义重大。
一直以来,浙江磐安县当地居民对夹溪内一个个圆形石坑(尤如古时椿米用的石臼)感到好奇。因夹溪内水流湍急,有人认为是水流造成。附近山上有火山口,峡谷边的石头有流纹岩,有人因此认为是火山运动形成。邻近的新昌县发现冰臼群后,尖山镇政府专门前往新昌进行比对,发现两者十分相似。
有“中国冰川之父”之称的韩同林和中国地质研究院陈尚平副研究员,对浙中大峡谷—夹溪十八涡景区进行了考察,在十八涡的第一涡不足五百平方米的面积里就发现三十多个冰臼。他们认为,这些石坑口小肚大底平,是典型的冰臼特征。他俩在对景区三公里长的峡谷进行考察后,共发现了一百多个大小不一的冰臼。两位专家表示,冰臼分布如此集中,保存如此完好,到目前为止在中国还是唯一的。
韩同林说,这说明当地曾和现在的南极一样曾被冰川大面积覆盖。距今约两、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冰川运动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冰床,冰川融水沿着冰川裂隙冲刷,滴水穿石,形成一个个圆圆的冰臼。据此可以推断,当时当地的年平均气温低于负十五摄氏度。
被韩同林称为“中国第一”的冰臼是景区工作人员在清理沉积的泥沙时发现的。当时清理坑内的泥沙后,发现其形状如空壳螺蛳的内壳。景区将此取名为“天螺涡”,游客观看纷纷称奇,故有“天下第一螺”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