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学的奠基者是鲁迅先生

中国新文学的奠基者是鲁迅先生。

他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反封建的白话文小说。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902年赴日本留学,初在仙台学医,后为改变当时中国的国民精神,乃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

1905年—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

1908年参加光复会。

次年8月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书。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

1918年5月起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吃人本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此后,连续发表小说《孔乙己》、《药》、《风波》、《故乡》、《阿Q正传》、《祝福》等,更深入地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病苦”。

它们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阿Q正传》还在国际上获得很高的声誉。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得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20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后来的女师大)和世界语专门学校的讲师。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被迫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担任教授,开始和中国共产党建立密切联系,进一步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到上海,一直用笔坚持战斗。

阶级斗争的教育和对“革命文学”问题的论战,使鲁迅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思想上由进化论走到阶级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是积极的发起者和领导者,还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后又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在党的领导下,与瞿秋白等文艺战士一起,以杂文为主要武器,对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和反动文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36年初“左联”解放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艺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鲁迅的创作,前期从1918年到1926年,撰写了《呐喊》、《坟》、《热风》、《徬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后期从1927年到1936年,撰写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以及《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分析各种社会问题,体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

此外,还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语丝》、《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
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
大力译介外国进步文艺作品,提倡木刻艺术和介绍国内外名画;
搜集、研究和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编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集》等等,在批判地继承祖国文化遗产中,作出了极其珍贵的贡献。

1936年10月,因过度劳累和肺病逝世于上海,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一生。

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20卷。

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10卷)、《鲁迅译文集》(10卷)、《鲁迅日记》(2卷),《鲁迅书信集》(2卷)、《鲁迅全集》(16卷),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在上海迁移并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北京、上海、绍兴等地陆续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