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专门用于航天育种的卫星是“实践八号”

我国航天育种居世界领先水平。开展航天育种,是中国为世界农业发展开创的一项创新性研究领域。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和我国掌握卫星返回技术,而中国是第一个成功进行了卫星搭载太空育种的国家

世界上最早进行太空育种的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利用人造卫星把西红柿的种子送上了太空,此后俄罗斯宇航员在“礼炮号”和“和平号”空间站上长期生活期间,也曾播种过小麦、洋葱、兰花等植物。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多次发射返回式航天器并搭载植物种子,但他们并未把这项技术应用于农业品种改良和培育,而是重点放在了为宇航员的长期空间飞行服务上。

中国的航天育种是后来居上。1987年,带着农科58号水稻和青椒等种子的我国第九颗返回式卫星飞向太空,这是我国作物种子第一次太空之旅。当时,搭载种子的目的并不是育种,只是想探索一下太空环境对生物遗传是否有影响,但是,专家们无意间发现,上天的种子发生了一些意外变异。这时,专家开始考虑能否通过这种方式育种。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品种改良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出路。而传统育种一般需要8年至10年,不能有效满足农业生产对优良品种的需要。利用返回式卫星、太空飞船等返回式航天飞行器,进行航天育种,则可以大大缩短品种培育时间,甚至可能把时间缩短一半。从此,我国开始了航天育种的工作。

自1987年以来,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和试验飞船成功地进行了9次植物种子的搭载。共搭载了包括粮食、经济作物、蔬菜、花卉、微生物菌株等800多个品种,经全国23个省市109个科研和生产单位的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的试验选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系和新品种,还塑造了一批新的种质资源,目前已有水稻、小麦、油菜、青椒、黄瓜、番茄、大葱、西瓜等作物在试种、示范和推广,累计试种和推广面积达几百万亩。

1999年我国还利用第一艘航天试验飞船搭载了一批农作物种子,共有20个品种,包括一个优质面包小麦品种和灵芝、红花、柴胡、板蓝、黄芪等19个药物品种。这些品种已在北京航天育种试验基地播种下地。此后,全国相继建立了多个航天育种试验示范基地,对经过太空邀游的作物种子进行选育、种植试验和示范。

2006年9月9日国防科工委组织实施的、我国自行研制的“实践八号”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一颗专门服务于农业科技、应用于航天育种的卫星。使我国航天育种工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目前,我国航天育种已育成60多个具有稳产、高产性能的农作物优异新品种、新品系,其中水稻、小麦、棉花、芝麻、番茄、青椒和芝麻等30多个新品种或新组合已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并已进入市场推广。仅航天育种中心负责组织的“十五”863“稻麦航天育种”课题组,4年间育成的12个水稻、小麦新品种,已经累计推广850万亩,增产粮食3.4亿公斤,创直接经济效益5亿元。使我国航天育种工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茄子像南瓜,南瓜磨盘大,豆角几尺长,甜椒大如梨……这些都我国航天育种创造出的奇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